为什么要重视滚动卷的量化考查?
(2025-05-27 15:28:19)
为高考复读学校这一举措点赞。各分校自主命题,自行检测纠错滚动成效,拿到自己信服的第一手数据,对于提高复习质量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长期以来,总校对于滚动检测表面看是足够重视的,大小会议强调,文件安排必不可少。但是由于缺乏量化考查依据,滚动检测的质量成效如何,却没有令人信服的数据支撑。在三轮复习即将结束的时候,高考复读学校对这一问题的破题,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
成功教学考理论创立以来,以学情为依据命制试卷,检测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程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以纠错题为主要内容命制的滚动卷仅仅停留在“做了”的层面,是否“做对做会”尚未给予量化考查要求。而滚动卷对于“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其重要性不亚于检测卷。只有对检测卷和滚动卷给予同等重视,“教会学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高质量实现。
为此,通过大量调研,提出以下十条建议:
1.教会学会的三层境界:学懂弄通,解决问题,提高努力(包括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2.二三轮复习阶段,主要围绕滚动卷反复变式,学懂弄通,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是关键。
3.重视滚动卷的命制。真题限时训练,全批全改,找出得分率处于百分之二三十至百分之七八十的题,反复滚动,变式纠错,组成滚动卷进行考查,其得分率必须货真价实。
4.深刻理解滚动卷的命制范围和命题形式。基于中等生学情,滚动卷是得分率介于百分之二三十至百分之七八十的题经过变形后组卷的题。这个变形是以简单变形为主还是以复杂变形为主?严格讲应以复杂变形为主,因为我们追求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解题。
5.滚动卷必须以学情为依据,由科任教师组卷,且重点班和平行班分开组卷。这三条缺一不可,其中符合学情实际是最重要的一条。
6.滚动卷得分率不作为强制性考核标准,不评比不奖惩,仅仅作为教学参考。虽然不评比不奖惩,但必须作为教学环节和日常检测重要参考指标进行量化督查,重视并做好数据分析研究。如果不量化督查,就不会真正重视。
7.日常检测和滚动考查同等重要。前者系统分析公开评价,后者主要淡化功利,意在追寻解决问题的本源。不重视滚动考查者,日常检测成绩提升的难度会更大。因为滚动考查才是成绩提升突破的动力源。
8.滚动卷得分率高,不代表滚动质量就高;反过来说,滚动卷得分率不高,并不意味着滚动考查的质量就低。滚动卷得分率高低完全取决于纠错题的命题质量和变形幅度。滚动卷得分率当然希望越高越好,百分之七八十固然亮眼,但与百分之四五十的得分率相比,后者可能会更踏实。
9.高端学生更要重视变式纠错和滚动卷考查,鼓励变形题互换考查。必要时一对一督查,科任老师要有量化督查记录。
10.新学年高考中考,要想进一步提升增分幅度,努力提高滚动卷得分质量是必由之路。
魏督导跟帖:近期通过分析毕业年级滚动成绩,在成功教学考理论指导下深度思考,成绩如何才能取得新突破,其关键点就在滚动复习滚动考查环节。抓好这一环节,有望实现“教会学会”的最终目标。
1.滚动复习滚动考查的目的是什么?滚动复习滚动考查的主要目的是将考试中“不得分”的题目经过一题深解、变式质疑、反复训练后,检测学生“会且得分”的程度。主要着力点是依据学情找到“不得分”的典型题目并加以变形,教会学生得分。
2.如何命制高质量的滚动卷?滚动卷中题目的来源一定是考练卷中“不得分”或“不得高分”的B类题,抓住典型题目,找准考查重点内容,针对这类题由科任教师通过变形变式并加以拓展延伸,命制成符合学情和考情的标准题目,赋分量化后组成滚动卷。
3.如何分析滚动成绩?滚动成绩高低并无定值,关键是看能否反映学生对B类题的纠错程度。例如:高考某分校高分班化学模拟成绩53分,滚动成绩为50分。化学滚动成绩比模拟考试成绩低,这个时候就不能简单判断滚动成绩是好还是差。要结合中等生学情综合分析,化学滚动卷考查的学生 “不会” 的分值为47分,也就是说将47分通过变形变式放大至100分,通过老师讲解训练后变式测试,学生得分率为50%。这个分值看似很低,但含金量高,再通过三分法,将其中的三分之一太难中等生学不懂的去掉,再将变式题目质量不高的三分之一也去掉,剩下的三分之一可看做是学生通过反复变式反复训练,将问题彻底解决后得到的分数。得出的结论是,该班通过数次滚动后在同样难度试卷的测试中,成绩有可能提升至65-70分。与之相反的是,如果滚动成绩比模拟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也不能说明学生的问题就解决得好,关键取决于滚动卷的命题质量。
任校长跟帖:我们已经认识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漏洞,重月考和大考成绩的分析、指导、奖罚,忽视滚动考查的监督、分析、指导。总校虽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原卷考试管理体系,涵盖考试分析、教学指导及奖惩机制,但在问题解决的闭环管理上存在明显短板,尤其缺乏对问题解决效果的系统性跟踪分析,未充分发挥滚动考查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关键环节,其核心价值在于精准诊断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通过考试数据量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供实证依据。因此,考后教学干预显得尤为重要,需通过"一题深解"等深度教学方法,聚焦知识漏洞,实施靶向补救,切实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滚动考查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重要性不亚于原考。而命题设计需遵循科学规范,试题应基于原卷得分率百分之二三十至百分之七八十的题目进行变式改编,旨在检测学生是否真正解决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滚动考查得分率的解读需结合试题质量进行多维分析。通常情况下,约三分之一试题因难度偏低只做简单变形,学生可能依靠肌肉记忆得分,属于低效提升;还有三分之一试题因变形幅度较大,近似全新题目,导致得分率波动,属于低效选题;剩余三分之一的试题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知识二次回炉结果。因此,当滚动考查得分率达到50%-60%区间时,即可认定教学目标达成度处于良好水平。为充分发挥滚动考查的教学诊断功能,需重点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强化过程管理,将滚动考查纳入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不做量化评判,否则可能出现功利化和试题庸俗化现象);二是提升命题质量,确保试题能够有效检测知识迁移能力;三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得分率,摒弃单纯以分数论效果的心理,防止滚动考查形式化、功利化倾向出现,确保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提高。
任校长针对滚动卷的变形命题深度思考:成功教研一直在路上。中高考在即,但教学研究却丝毫没有放松。成功教学考理论探索迎来新突破,我们聚焦到滚动考查这一关键环节,发现两大核心命题,一是滚动考查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如何强化滚动卷的量化考核,切实提升滚动考查质量。前者较易获得老师们的理解与认同,而后者——如何编制高质量的滚动试卷,则成为亟待攻克的难点。
在此关键节点,集体领导凭借其高瞻远瞩的智慧,为我们带来十条极具分量的指导意见。这十条指导意见既指明了方向,又提供了详实的操作路径。接下来,围绕滚动卷命制中的核心争议——“究竟该设计简单变形题还是复杂变式题”,浅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科学设计变式训练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核心策略。依据认知发展规律与三轮复习规划,变式训练需遵循“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进阶逻辑。 一轮复习筑基固本,应以简单变式题为主。此阶段聚焦“筑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通过改变问题的非本质要素,如调整数据参数、变换表述方式、重构问题情境,在保持核心知识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维度理解基础概念。例如,数学学科中调整应用题的数值单位,物理学科变更实验条件中的变量设置,帮助学生夯实知识框架,实现“记会、学会、会用”的初级认知目标,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 二、三轮复习深化拓展,以变促通。 进入二、三轮复习阶段,训练重心需转向复杂变式题型。此阶段着重突破知识深度与综合应用壁垒,推动学生从单一解题思维向系统性解决问题思维跃升。通过改变问题本质结构,叠加条件层次,融合跨章节知识点,以“一题深解”为突破口,不断变换条件限定、设问角度与解题路径,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与纵向延伸。这种训练模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控,更能激发发散思维,培育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最终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高阶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滚动卷得分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学会。如果滚动卷简单变形,得分率自然高,而对提升能力没有多大意义。滚动卷如果复杂变形,学生得分率自然低,但提升的分值其含金量不可估量。由此可见,滚动试卷的命题方向、质量把控、分层设计以及变式梯度,直接关系到学生问题认知能力的提升与思维发展的高度。集团领导的十条指导意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如拨云见日,令人豁然开朗。希望老师们不要停留在浅尝辄止的表面理解,以创造性的智慧落实指导精神,避免机械照搬,真正实现教学与指导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