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教情学情不断改变考核办法
(2025-05-17 12:10:13)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教会”而不是“教了”。道理大家都明白,而现实情况却是:在“教会”和“教了”之间做选择,大多数老师首选的是“教了”而不是“教会”。
前面已经分析过,老师选择“教了”的风险远小于“教会”的风险。表面看是责任问题,实质是考核机制问题。责任必须有制度约束,没有制度约束的责任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教学改革最终的落脚点是制度、政策与规则的调整和改变。而要实现“教会”这一目标,必须改变现有制度和规则,否则在战术层面无论如何改变,都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还发现,高三和高考复读的大多数老师在冲刺阶段一节课只讲一两道题而不是五六道题?这是基于我们的中等生学情,一节课只有讲清一两道题才有可能“教会、学会”,而讲五六道题是讲不清讲不透的,也是教不会学不会的。
那么高三和高考复读的老师在冲刺阶段为什么敢于且自觉地一节课只讲一两道题?因为冲刺阶段不再有导学案等条条框框约束,这段时间老师的自主权也是最大的。只要是以“教会”“学会”为目标,他们就可以根据学情自主安排教学。
教研最终考量的是人性和规则。只有顺应教情学情,不断改变考核办法,最大限度减少制度和规则的羁绊,才有可能实现“教会”“学会”的基本目标。
1.考查重点放在导学案标注的着重讲解的题目的变式题上,占比60%左右,是试题B部分的主要选项,C部分的重要选项。命题要求回避原题考查。
2.凡规定的选做题和学生自主完成的题目可作为选考题,在2025年度内建议以原题或简单变形考查为主。
3.依据学情,试题坚持ABC三部分分开命制,要有区分度,难易适中。
各学科负责人和试题命制老师对以上要求要理解透彻。导学案选题越来越重要,着重讲解的题目要反复斟酌,集体商定,并在导学案中反映出来,给老师们说清楚,以免产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