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还是出在教学上
(2025-05-08 16:25:25)前天下午,继续与成功小学教师座谈。以这次期中考试命题质量较高的五六年级数学卷为锚,重点讨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得分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核算平均得分率。
得分率作为判断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具有很强的风向标意义。得分率太高,比如超过百分之九十,一半以上学生接近满分,难以发现问题;得分率太低,比如低于百分之四十,就会出现百分之二三十难度太大的C类题,超出绝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范围,无力消化接受,挫伤学习劲头。所以说,确定恰当的得分率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核算团队平均得分率?假如一个团队有100名学生,根据教情学情评估,90分以上10人左右,60分以下10人左右,80-90分若干人,70-80分若干人,60-70分若干人,然后加权平均,最后得到的就是预估得分率。小学预估团队平均得分率80%左右是符合成功小学教学实际的。这次期中考试,五六年级数学平均得分率分别为76%和73%,低于预估平均得分率,说明这两个年级数学教学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至于其它科目,实际得分率大都在百分之八九十,命题简单化,惯性延续,属于命题事故,虽未追究责任,应该深刻反思。
第二个问题:探求得分率不达标原因。
五六年级数学平均得分率分别为76%和73%,低于预估平均得分率,说明这两个年级数学教学还存在较大的问题。要坐实这一结论,让科任教师服气,需要一道题一道题剖析。
五年级数学第一题是填空,共有11道小题,其中有8道题得分率低于70%,需要重点讲解。选择其中的3道题分析:
第5题:三个连续的奇数,中间数是m,其他两个数分别是()和()。
正确答案是m-2,m+2。但是平均得分率只有65%。相当比例的学生答的是m-1和m+1。是三个连续的奇数而不是自然数啊,为什么会这样?
第9题:把长为2.4米的长方体材料,平均锯成4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2.4平方分米,原来这根木料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正确答案是9.6。这道题的得分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错误的原因一是米没有换算成分米;二是部分学生缺乏立体概念,明明说的是锯成四段,却误为锯四次,这样就多出了8个截面积,答案自然错了。典型的概念不清晰。原因何在?
第10题: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表面积扩大为原来的()倍,体积扩大为原来的()倍。
正确答案是4、8。这道题的得分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多。为什么如此低?大多数学生用口算而不是笔算,错误的答案五花八门。其实用笔算,特别简单,正确率应该很高。学生为什么不呢?
其它几道题存在的问题与之类似,六年级存在的问题与五年级大致相同,不再例举。
据了解,这些题老师都讲过,学生也都练过,有的还反复讲反复练过。考出如此差的成绩,小学领导和老师确实值得反思。
魏督导的反思:
1.继续灵魂追问,教过了也讲过了学生就是不会怎么办?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教死书、死教书的现象普遍存在,融会贯通的能力遥遥无期,这样的课堂怎么能教会,学生又如何学会?
2.如何区分解题与解决问题?二者有何本质区别?对于这一问题区分清楚很重要,简单说解题就是直接得出答案,而解决问题是要推理出解题过程并得到答案;解题依赖程序化步骤,强调的是熟练度和准确性,而解决问题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3.成功教学考理论的精髓是教就要教会,学就要学会。让教与学如何匹配,通过评估学情编制导学案解决了教与学的匹配问题,而目前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即教会和学会如何实现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用质疑、追问、变式、推理等方式教学?怎样在错题中找到解一题通一类的灵丹妙药?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
成功小学部分老师的反思:
1.随着成功教学考理论的深入推进,教师群体已普遍建立起"教考衔接"的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考试命题存在两个认知误区,一是将得分率简单等同于教学效果,陷入"分数通胀"的迷思;二是盲目追求试题难度,奉行"拿来主义",套用名校试卷。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教学评价的本质功能,亟待构建科学规范的命题标准。
2.当前命题认知误区。部分教师将"教什么考什么"等同于"学什么给什么",刻意降低试题难度以确保高分率。日常考试得分率高达90%以上,但联考得分率骤降,这种脱离真实学力的"虚假繁荣"严重弱化了考试功能,没有真正理解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查漏补缺,找准问题。
3.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暴露,实事求是地让老师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做提升,反之会将教学带入误区,长此以往,不仅影响教学,更会祸及生源。
4.试卷简单带来的高分会营造出一种虚假的“成就感”,它可能让我们误以为已经完全掌握了知识,从而放松对自身的要求。看似舒适的高分环境,实则掩盖了知识欠缺的漏洞。对教师而言,过于简单的试卷无法区分学生的真实水平,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也不利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
5.命题讲究“无情境不成题,无思维不成题”,要杜绝以往“直白”的考试试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活用知识,这才是检验是否真正学会的利器。
6.通过统计各分段学生的得分率,让老师也能明确知道学生的水平层次。尤其是对于得分率低下的题,老师应该反复动脑去破解如何教的问题。
7.课堂上老师教的不深,学生学的不细,导致遇到一些难度稍大的题就束手无策,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学会、没有学透,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反复追问,刨根问底,改变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水平。
8.教学中不能只是知识本位化,要增强问题意识。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学案编制都要转变观念和认知,既要考虑到分层也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得到提升。导学案要加大练习题的阶梯度,测出学生的课堂学习程度,同时命题要提升试题的区分度和阶梯度,实事求是地反映出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和老师的施教情况,践行无情景不命题,无思维不成题,检测出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也检测出不同层次的老师。实实在在地让老师找准问题,解决问题。
任校长跟帖:考试的本质是教学反馈机制,需通过科学分析得分率,构建"教学改进-学情诊断-命题优化"的良性循环系统。得分率有两个作用,一是知识掌握程度的量化表征,二是试题质量的检测标尺。当某题得分率超过85%,需警惕试题的区分度失效;若整卷得分率持续高于90%,将试题庸俗化,则可能陷入"虚假优质"的考核陷阱。这种现象折射出老师对得分率认知矛盾——将应试技巧训练等同于知识建构,用表面分数掩盖真实学情差距。如果得分率都在百分之八九十,就反馈不出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提升的空间。要激发学生找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平常教学中的渗透,试卷难易布局是很重要的检验手段。得分率应该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相应的问题,继而在解决问题中持续提升。假设得分率持续在90%以上,非但不是教学进步的表征,反而暴露了命题质量庸俗低下的危机。这次期中考试,小学"唯得分率论"的片面思维还是很严重的,一定要引起警惕,坚决杜绝为提升得分率而降低考核标准的短视行为。“教学考”理论是否真的理解并落地,一份试卷足以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