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思维与优等生思维辨析
(2025-03-21 11:20:52)引题:成功初中连续三年中考成绩600分以上的学生超过百分之三十,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具备了优等生的潜质,但进一步向上突破却遭遇瓶颈,700分成为难以逾越的拦路虎。对于这些优等生如果继续按照中等生思维教学,有可能滑入“中等生陷阱”。
用中等生思维教中等生,用优等生思维教优等生,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如果用优等生思维教中等生,急于求成,可能会出现揠苗助长的行为。这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也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导致的结果就是部分学生会越学越差。同理,如果用中等生思维教优等生,抑制有潜能的优等生的成绩提升突破,难以进阶为优等生。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用优等生思维教中等生,导致学生成绩普遍难以提升。在践行成功教学考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知道了教、学、考要相匹配,而且教与学也要相匹配。我们立足于中等生占绝大多数的基本学情,改变用优等生思维教中等生的错误做法,用中等生思维教中等生。经过多年努力,中等生的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越来越多的中等生取得了优等成绩,具备了转化为优等生的潜质。如何让具备了优等生潜能的中等生突破桎梏,进阶为优等生,进入优等生行列,成为迫在眉睫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
用中等生思维抓教育教学,并非完全阻碍优等生发展,但需结合学情进行如下调整。一是进一步落实分层教学。在统一课程框架内,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为优等生提供更多的拓展内容(如进阶提升、研究性课题、竞赛资源等);二是支持自主学习。鼓励优等生挖掘课外资源,弥补课堂深度不足的问题;三是设定个性化目标。教师可为优等生设立更高阶的学习目标,并给予针对性反馈;四是心理激励。通过竞争、导师制或展示平台等,维持优等生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当然以上措施必须在导学案中呈现,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二)如何理解优等生思维及其在中等生教育教学中的表现?直接照搬“优等生思维”,完全按照优等生的学习节奏、难度和标准要求中等生,会引发诸多问题。一是认知超载。优等生通常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抗压能力,而中等生需要更细致的引导和更扎实的基础训练。如果直接要求中等生跳过基础练习,模仿优等生“通过难题归纳知识点”等学习方式,可能导致知识漏洞累积;二是心理挫败。中等生若长期面对超出自身能力的目标(如频繁接触力不能就的C类题、超前学习高年级内容等),可能会因反复失败而丧失信心,形成“努力无用”的消极心态;三是忽视个体差异。优等生的学习模式往往高度个性化,而中等生需要更多的具体指导。简单移植优等生的方法可能适得其反。比如有的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按优等生节奏“自主研究超纲题”,会导致大多数中等生因无法独立完成而抄袭答案。总之,用优等生思维教中等生,无视学生差异,强制中等生匹配优等生的进度、难度和方法,必然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教育的本质不是复制某种“思维”,而是通过差异化的教育教学,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在中等生教育教学中如何借鉴优等生思维?正确路径是提取优等生思维中的普适性策略(如目标管理、深度思考等),结合中等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进行“降维适配”,反而能激发其潜能。
优等生的教育教学建议以下几个方面融合中等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一是基础与拓展并重。中等生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扎实,这对优等生同样重要,但需避免“过度重复”;二是允许优等生与中等生有差异化,而非强行割裂。老师需要在统一教学中融入弹性,例如布置带星号题等;三是资源分配优化。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为优等生提供额外发展空间,而非仅仅依赖课堂等。
同样,中等生的教育教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融合优等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一是借鉴优等生的“挑战性目标设定”,调整为中等生的“跳一跳够得着”的难度(如从机械刷题转向举一反三的变式训练);二是思维方法迁移。优等生的自我认知策略(如自我监控、错题归因等)可简化后教给中等生,帮助其建立科学的学习习惯;三是资源选择性利用,避免直接使用优等生的高阶学习材料,但可提取其中与课堂知识关联度高的部分,作为拓展案例。当然这对老师的能力和水平都具有挑战性。
附:如何规避“中等生陷阱”思考
中等生陷阱也称中等生困境。“中等生陷阱”这一定义来自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类比。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学里的一个术语,通常指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各种原因停滞不前,无法进入高收入阶段。把类似的逻辑应用到教育领域,特别是学生的学业表现上,是指中等生在学习中遇到瓶颈,难以突破到优秀层次。
如何构建“中等生陷阱”的定义?需要明确其表现、成因和可能的对策。比如,表现可能包括成绩长期中等,缺乏突破;成因可能涉及学习方法不当、动力不足、教育资源不均等;对策可能需要个性化教学、心理辅导、优化学习策略等。
中等生长期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难以突破瓶颈进入优秀行列,甚至可能因动力不足或方法不当而出现退步。以下从定义、成因、表现和对策四个层面展开分析:
1.“中等生陷阱”的定义。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中等水平后,因内在动力不足、学习方法固化、外部支持有限或心理压力累积等因素,陷入难以持续进步、长期徘徊在中等水平的困境。类似经济学中的“中等收入陷阱”,这种状态可能形成路径依赖,导致学生错失突破机会。
2. 成因类比。中等生陷阱是指学习模式固化,依赖重复性记忆而非深度思考;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难以突破知识边界;外部环境限制(如教育资源不均、家庭支持不足);心理内耗(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安慰)等。
3. 具体表现。一是能力瓶颈,成绩长期稳定在班级中游,对难题或拓展性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二是动力缺失,缺乏明确目标,陷入“努力但无显著进步→挫败感→降低努力”的恶性循环;三是策略单一。依赖机械记忆或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四是心理固化,自我标签为“普通学生”,对挑战性任务产生回避倾向等。
4. 突破路径。一是从“填鸭式教学”转向“能力导向型学习”,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如反思、计划、调整策略);二是提供差异化支持(如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避免“一刀切”;三是通过成长型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将“中等”视为动态阶段而非固定标签;四是构建正向反馈机制(如阶段性目标奖励、展示进步而非绝对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