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过导学案分层实现分层施教

(2025-03-16 10:15:41)


动态分层是落实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如何实现有效动态分层,大家都在认真思考。张校长这篇文章对于动态分层的现实困难做了详尽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值得大家借鉴。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家对于如何动态分层,主要局限于不同层次学生分班组合,这种分层方式难以突破的最大弊端就是来自张万勤校长列举的四个方面的困难。人性的弱点既然难以克服,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路径思考?

在一个分校或年级组内部,按照总体成绩,将学情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指导班主任团队。在指导班主任团队内部,根据学情将两个班分成A(快)、B(慢)班。这是第一步,是可行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实际上绝大多数实体已经做到了。

    第二步,通过导学案分层,实现分层施教,完成事实上的动态分层。编制导学案的基本原则是,知识不分层,题型要分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每位同学都必须掌握,不能也没有必要分层,但是题型必须分层,以应对不同资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实际。将导学案题型分成两部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常规题属于必做题,带星号题属于选做题。常规题分成A类题和B类题,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带星号题学优生必须完成,中上等学生努力完成;带双星号题学优生努力完成。至于A类题、B类题、星号题、双星号题分别占比多少,各学科组科任老师要根据学情实际动态确定。

     按照上述方法,指导班主任团队完全可以按科目分层,每个指导班主任团队至少可以分成四层,而每个班级每一科目可以分成两层乃至三层,老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做题任务和要求。必须指出,这个做题任务和要求是柔性的而不是刚性的,是激励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按照以上思路,动态分层的操作性是不是更强一些?请大家发表真知灼见。

严宗祥校长:知识不分层,题型要分层。把题型分为必做题(常规题)和选做题(带星号的题),必做题不管是重点班还是平行班,学生必须要做,因为它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学生不但要做会还要做对(单位时间单独完成);对于带一个星号的题B类生(中等偏上的学生)也必须做会做对;对于带两个星号的题,B类生要勇于挑战,循序渐进。对于A类生(学优生),老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确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积极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达到做一道通一类的效果。导学案的制作,选题是关键。选题既要符合学情实际,还要符合高考命题方向和范围,真正做到“无情境不成题,无思维不成题”。

     王丽霞校长:从人性角度看,动态走班制存在弊端。在这种模式下,许多人可能会选择躺平。由于自己培养的优秀学生每月都会被选拔走,同时又会接收其他班级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无疑会严重打击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平行班,重点班也未能幸免。重点班的老师可能会认为,反正每月都有优秀学生补充进来,自身的成绩考核不会受到影响,从而缺乏教学动力。

采用这种分层模式开展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会更加清晰明确,清楚自己完成哪些任务就算达成目标,真正做到今日事,今日毕。长期坚持,老师无需再为参差不齐的学生水平而苦恼,教学压力得以减轻;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因为逐步掌握知识,慢慢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江国正校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性。实施过程中不歧视学困生,不放松学优生。我们要抓紧建立学生成长跟踪档案,依学情将学生分为动态的ABC三层,对各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类似游戏闯关模式)。导学案中的“三基”探究、巩固练习以培优补差为出发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梯度合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拓展题”——拔高题。课堂教学中,采用“尝试探究”、“分层点拨”等方法,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课堂归纳,无论哪个层次学生都必须参与,同步进行;对于重点知识的迁移拓展延伸,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概念理解和不同要求的探究。

任玉玲校长:动态分层势在必行,这点已经达成共识。如何落地,意见各异,困难颇多。所以,尽管提出动态分班方案,但未见实际行动。张万勤校长的分析和建议很及时,也很客观,王总认真听取并深度思考,提出可行性意见:一、分校或年级组在起步时根据成绩把同质学生分在一个团队,指导班主任再进一步分层,分为AB班,这点易操作,初中已经做了三四年,有很好的效果。其他实体可借鉴,中考复读更易落地。二、通过导学案将分层具体化、常态化、细致化。

需要强调的是,讲授知识、夯实三基是不分层的,这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分层落脚点在题型上,分常规题、一个星号题、两个星号题,常规题又分为AB类,对应的就是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建议导学案百分之二三十属于带星号题,难度大的带一个星号,难度特别大的带两个星号。B班常规题必做,必会,带星号的题不做硬性要求,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一个星号的题,这样班级层次也体现了出来,促使一部分同学不断向上突破,自然会拉开差距;A班在全面学懂弄通常规题的前提下,必须完成一个星号的题,在此基础上,有能力的同学挑战两个星号的题。两个星号的题难度要提升,要有深度思考的价值,让尖子生综合能力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脱颖而出。按照这一逻辑,指导班主任团队最少也能分四五层,学科老师也能分出好几层,而且通过导学案分层是动态的,是尊重学情的,是因材施教的最佳途径,避免了人为的强制分层问题。按照题型分层的方法为解决学困生消化不了,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保障,老师、家长、学生的困惑和焦虑都将迎刃而解。

附:张万勤校长关于分层教学难以彻底落地的原因分析

虽然我们在中等生成绩突破方面已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是远远不够的。让一部分中等生真正变成优等生这一策略是我们的追求,也是必须攻克的难题。

    二十多年来,分层教学、ABC选题法等方法作为成功系列创新教育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大家都在不同程度地尝试着,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细细思量,不外乎以下四种认知方面的原因:

1.老师认知方面:每位老师都喜欢好学生,也都爱带好班,因为好学生和好班可提升老师的知名度,尤其在私立学校,老师更看重这一点。这是人性的体现,无可厚非。这个学生我带上也能出成绩,为何要让给他人?这是分层教学不能彻底落地的原因之一。

2.学生认知方面: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持点,学生每到一处新环境,第一阶段过程中所接触和认识的老师、学生可能就是他们认知中最重要的人物,尤其是通过一学期的接触和磨合,相互有了了解,感情上也比较亲近了,更多的是都有了自己的玩伴和朋友,比如出现的爱坐同桌,爱住同一宿舍,结伴上下学、结伴玩等等,己经形成了简单的同学情、师生情。所以中小学生最怕中途转班和分班,他们不明白分层的好处,而是更在乎同学的分离和师生的分开,因此就会出现情绪激动、就给你不学、故意考不好等各种叛逆或抵触行为。这是阻碍有效分层教学的原因之二。

3.家长认知方面:家长一般最看重的就是入校分班。为了能给孩子选个好班,他们大部分都会在入校前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接触老师,并想办法疏通关系,让孩子进入他们认可的某位老师的班级,这也是他们最放心的选择。然后就是拉关系式的配合,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能让老师多关照自己的孩子,这是刻在家长心底的想法和做法,也是最真实的社会现象。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打下的基础,一学期后就要打破,这就是家长反对中途换老师和重新分班的根源。他们不了解学校、不了解其他老师,只认自己的死理。这是分层教学的又一阻碍。

4.指导班主任的认知:在目前的体制下,权力下放,管理、招聘、财权、招生权等都由指导班主任负责,团队老师的自身利益就来自于生源的多少,而生源的多少就在于成绩和口碑。尤其是实行月考后,每月的成绩与老师的收入息息相关。月成绩决定月收入,生源人数决定年收入,这是让老师能尽心施展个人才能、彰显本领、体现价值的很好的激励办法,同时也是调动团队积极性、展现团队实力、培养拨尖团队和人才的最有效措施。因此指导班主任更在乎自己团队的成绩和口碑,宁愿内部分层,也不能做到心甘情愿地去配合大分层,至少心里不愿意。这也是分层教学的又一大障碍。

    要让分层教学真正落地开花,必须想方设法解决好以上四大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