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视并做好培养中等生的问题能力

(2024-12-18 13:10:30)

            

导语:成功学校长期致力于破解中等生转优突破难题,成绩斐然。在成功系列创新教育教学法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中等生教育教学成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尤其是成绩相对较差的学困生成绩提升尤为显著。相较而言,中等生中的学优生成绩提升幅度不是特别理想,与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破解中等生尤其是中等生中的学优生转优突破难题,让不同层次的中等生教育教学成绩都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为什么最近一个月要集中听课?因为成功教学考理论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瓶颈。高考中考复读,成绩较低的中等生通过严盯紧抠、反复滚动,成绩能够取得明显提升,尤其随着成功教学考理论的深入推行,这一优势更加明显。但是,对于成绩相对较好的中等生,成绩提升幅度是十分明显,与我们的增分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

为什么要拿复读生说事?因为只要复读生的成绩提升问题得以解决,高三初三的类似问题就能相应得到解决。高三初三问题有了解决途径,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和小学类似问题的解决就有了目标和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反复思考,带着问题深入到高复中复教学一线,寻找破解高分中等生成绩提升的密钥。

一个月来,我们通过频繁听课,广泛交流,解决了一系列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诸如半拉子课、试题讲评课、新课和复习课的根本区别、知识型题和技能型题的占比、传统教法与创新教法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明确了导学案的地位,规范了导学案的编制等等,为成功系列创新教育教学法增添了新动能。

在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调研中,一个重大问题浮出水面,这就是问题意识如何量化的问题。

成功教育教学有四大意识,分别是问题意识、时间意识、标准意识和责任意识。问题意识位列第一,足见其重要性。讲问题意识讲了十几年了,如何量化考核评估问题意识,一直是一个盲区。如果问题意识不能被量化考核,讲得再多都是闲的。

什么是问题意识?具体来说就是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的解释、解答或处理的心理欲望。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我们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无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常见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问题表现为意识到蕴藏在现象背后的实质,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综上所述,要量化考核问题意识,最终归因为量化考核发现问题的能力。

我们说名医之所以成为名医,就在于他能通过望闻问切和数据指标检测,能够准确判定病人的病症和病情。病症和病情确定后,对症下药就相对简单了。判定病人病症和病情的能力强弱成为衡量名医的重要依据。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的定位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即讲解知识,传授技能,答疑解惑。这里面就有一个疑问点,教师要答疑解惑,必然要有问题或疑惑。问题或疑惑从哪里来?对于老师来说,当然从课堂讲授中来,从导学案作业批阅中来,从测试卷中来,从学生的问问题中来。衡量老师的能力强弱不仅要看他的知识技能传授能力,还要看他的答疑解惑能力,更要看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仅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审视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查找问题的能力是可以量化评估的。衡量问题意识强弱的量化考核标准是通过发现问题能力的强弱体现出来的。

我们还发现,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学优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远远强于学困生。绝大多数中等生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只要努力付出,知识记会、学会的能力差距不大,拉开差距的一定是在学以致用上,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学优生发现问题的努力远远强于学困生。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找到了中等生和优等生的最大区别,这就是中等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弱于优等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弱,找不到问题症结所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句空话,只能就现成存在的简单问题进行思考理解并寻求解决。

日常教学中,老师是中等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发现者,带着问题找学生,逼着学生动脑筋,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亦步亦趋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老师的问题输出,中等生能否取得明显进步还在两说。

如何提升中等生尤其是中等生中的学优生的教育教学成绩,不仅要做好知识技能的传授,做好释疑解惑,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后者是中等生转优突破的核心所在,其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中等生日常教学来说,教师一是要解决他们在知识、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中等生自己一般发现不了大的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师不仅要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并引导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次强调,破解中等生转优突破超越的难题,讲解知识、传授技能、答疑解惑是重要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更重要。记会、学会靠讲解知识、传授技能、答疑解惑可以做到,而要做到学以致用,真正会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必由之路。

评述:成功教研取得重要发现,中等生和优等生教学成绩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上。优等生在知识识记理解运用方面比中等生强不了多少,而发现问题的能力远远强于中等生。中等生要取得优等成绩,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换言之,会的三个层次:记会、学会、会用。前两个层次通过讲解知识,传授技能,答疑解惑就能实现,而要实现会用的实质性突破,只有一条路径,这就是提高中等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弱,只能凭借勤奋努力在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初步运用上着力,无法实现质的突破。如何在变形题中实现变中求变,突破点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附:如何培养问题能力 

   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症结、运用合适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关乎个人的学业进步,更直接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1.培养问题能力的方法和策略: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鼓励探索的学习环境,允许他们犯错并从中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尝试解决,并从中总结经验

   2.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即通过一系列引导性追问、反问,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假设,评估它们的可靠性和偏见,从而培养全面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鼓励实践和体验: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但要真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和体验。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实验操作、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小组合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分析典型题,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5.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相应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教师还应外化自己的思路,明确示范,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

   6.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避免低水平的简单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注重练习的质量而非数量

   7.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提出假设,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8.带着问题找学生,逼着学生动脑筋。动脑筋表现:查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最终解决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