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量的积累怎么办?
(2024-08-27 15:58:46)
按照总校导学案规范标准指导意见和“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的教学要求,通过一个多月的培训打磨,各年级导学案编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出了一批优质导学案典型范例,效果是好的。
当然,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歇,更不会轻而易举销声匿迹。最突出的是题量大的问题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声辩护:“一味压缩题量,面对中等生学情,课本上的习题都做不完,缺乏量的积累,怎么能学会?”
这一问题问得好,当然也说明问题的提出者对于成功教学考理论的理解还是浅层次的,对于“会”的要求也是一知半解的。成功教学考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前提就是要与学情相匹配。成功教学考理论指导下的课堂,不是单纯的一节课,而是围绕40分钟正课,配备了预习课。文科需要识记的内容多,预习课时间不够用,又加上了早读课。正课的20分钟做题测试时间,数理化科目时间不够用,每天两个小时左右的自习课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补充,弥补时间不够用的欠缺,保证中等生有足够多的时间通过做题“练会”。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检测的自习课无论是30分钟还是40分钟,都是正课的延伸,而不是单独的自习课。既然是正课的延伸,也要按照正课检测程序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完成,要符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节课的结束就是下节课的开始”的原则要求。
我们的目标是“老师要教会,学生要学会”。“会”有三层标准,一是“记住”,二是“学会”,三是“会用”。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 “会”的目标展开的,在具体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时间意识、问题意识、标准意识、责任意识”,学会变通,活学活用,不能死板教条,更不能生搬硬套,要围绕学情动脑筋勤探索,才能实现学懂弄通、学会会用、延伸拓展的目标。
再次强调,为了确保“教会、学会”,老师不仅要上好新课,还要重视并上好新课的复习课。如何上好新课的复习课?预习标准化测试,找出知识学用欠缺。属于识记问题,督促跟进记住背会,属于知识理解运用问题,正课(包括正课的延伸)反复讲解,反复测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直至解决问题。
任校长跟帖:无论小心、初中、高中还是高考复读,对成功教学考理论持不同看法的老师大有人在,一方面说明大家在动脑筋思考,敢于质疑,要给与肯定;另一方面也看出不少领导、老师对教学考理论认识理解不到位,还没有真正入门,浅尝辄止。去年我们解决的是战略问题,即“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已达成共识。今年解决的是战术问题,即“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 。“会”是核心,有三层意思,一是记会,在记上下功夫,二是学会,在会上动脑筋,三是求变,在变上求突破。从简单的识记到动脑筋到求思辨,从死记硬背到学以致用,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缺一不可。首先时间是核心,在单位时间内任务越具体,完成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以时间为保障,以会为目的,预习课+早读+正课+正课延伸都是为40分钟正课服务,预习课发现问题,正课解决问题,正课延伸强化巩固,弥补正课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保证“会”的生成。大家要进一步提升认知,整改导学案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教会学会,实现“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