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会”的着力点
(2024-08-12 17:28:53)
践行成功教学考理论,去年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问题,让教学考相匹配,着力点在“考”上。今年主要解决的是“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的问题,老师要会教,学生要学会,着力点在“会”上。
让“会”取得成效,总校对各年级各层次学生的预习课和正科提出了规范化标准要求。首先是导学案编制要达到规范化标准要求,其次是预习课和正科课堂教学要达到规范化标准要求,检验标准就是自命题月考成绩。
各年级组以总校提出的新课和复习课规范指导意见为参照,拿出了符合学情实际的新课和复习课规范化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在导学案上。
为了让“会”见到成效,学案编制一是降难度,二是减容量,标准是什么?就是“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师既要吃透学情,还要动脑筋思考谋划。所以说,降难度减容量既是对传统思维的摒弃,更是对能力和智慧的考验。
第二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新课和一轮复习中对于变形题的认识和理解。这次检查高三和高复导学案,发现老师普遍对变形题(变式题暂且不谈)重视不够。大家明白,编制变形题对于优等生是很简单的,对于普通学生也是不难的,关键看质量。让学生自己变形主要是让学生养成主动动脑筋的良好习惯,同时在教学中导入变形题也是拉开ABC各类学生成绩的有效手段。一节课如果多出一两道高质量的变形题作为激励,长期坚持,对于激发学生尤其是A类生的潜力是大有裨益的。
在学案编制中,将量真正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变形题激发学生的潜能。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会”的问题就可以基本得到解决。至于学案编制中的其它具体问题,诸如时间分配问题,与高考、中考接轨问题等,这些都属于技术性问题,只要老师认识到位,都不是什么难事。
最后,再次强调大家要重视英语单词识记问题。高楼大厦离不开稳固的地基,词汇过关是提升英语能力的根本保障。昨晚到高复与英语老师交流,查看了一周的导学案,梯度跃升,容量合理,编制质量高,唯一的缺陷还是对单词识记重视不够。今年的高复学生英语入口成绩平均60分左右,明年高考要超过90分,一轮复习单词必须过关。通过反复沟通,达成共识,十一月前,用三个多月的时间,扎扎实实将单词识记问题尽量解决好,一是课本要求记忆的单词必须过关,二是导学案中的生词识记要尽量过关。要采用多种记忆方法,如词以类记、联想记忆、词根词缀记忆等,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记住单词,还能让他们理解单词的构成和含义,从而更深入地掌握词汇。班主任和辅导老师也要有具体任务,指导班主任要加强监督和检查。总之,英语只要过好单词识记关,学以致用的问题就不难解决。
任校长:“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是战略目标,是针对我们的学情以中等生为主的现实提出的理论,去年历经一年的时间我们解决了“考”的问题,定位准确,2024年高考也验证了这一理论战略方向的正确性。今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抓战略的有效落地战术:“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
“会”是战术的灵魂,主要体现在导学案的容量上。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学生会的多少,学生不会,努力白费。目前从导学案编制情况看,容量基本降下来了,但能不能保证“会”还是个未知数。考核“会”的硬性指标就是自命题月考的得分率。得分率要达标,除了量的把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变形题。我们的教学往往是包办式的,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没有思维的对话、灵魂的碰撞,不需要学生思考,只是把学生训练成木偶,其结果是学生没有思考力,无需动脑筋,自然无法应对试题的千变万化,因此,要让学生成为出变形题的主体,让学生出变形题,逼着学生动脑筋,才能把知识学活。
变形题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学生对知识点吃的越透,对考点越清晰,出的变形题质量就越高,通过激励、表扬等方式激发学生出变形题的热情,一些好学生就会脱颖而出。好学生和学困生差距拉开,也弥补了老师面对个体差异时难以平衡的不足,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王总最近亲自从导学案入手,和学科老师沟通交流,达成了共识,理综、文综抓住三个要点:一是量要适度,所学必会;二是让学生出变形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力;三是验证知识掌握程度要选用符合学情的高考题、高考模拟题等,与高考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英语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十一月前单词识记必须过关,包括课本单词、导学案中的生词;二是不能简单抓识记,要重视单词的学以致用,所选句子、段落要与高考真题、模拟题对接。各学科组长用心领会,积极纠偏,在“会”上下功夫,力争第一次月考有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