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教学复习实战中,如何剔除C类题,攻克B类题,需要掌握具体有效的战术方法。
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华为的聚焦战略。华为是如何将聚焦战略做到极致的?最根本的就是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
如何学习华为将聚焦战略做到极致?对于中等生来说,就是要将全部精力放到B类题上,练会练对练透练活。如何做到将全部精力放到B类题上,有效甄别并果断剔除力不能及的C类题是关键。
在二三轮复习中如何找准ABC类题?需要师生共同动脑筋。最简洁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做题找。一套题做下来,明明白白而不是稀里糊涂得全分的题就是A类题(稀里糊涂得分的题属于假A)。未得分或未得全分的题就是BC类题。这其中,如果通过查资料翻课本还不会的题,有可能就是C类题。再进一步,通过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后还不太明白的题,毫无疑问肯定就是自己的C类题。对于学生自己找出的C类题,不要纠缠,不要留恋,要坚定果断剔除。剩下的就是AB类题了。
在AB类题中,要将主要着力点放到稀里糊涂得分的题、未得分或未得全分的B类题上,集中精力想方设法攻克,二轮复习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再进一步,将自己的B类题反复滚动,举一反三,练透练活,那就更好了,二轮复习的成功也就稳稳的了。
思考并回答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各类学生完成一份标准套题,力所能及的B类题量有多大?结果会超出许多老师的预期。
魏生堂督导:二三轮复习,对于中等生来讲,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力所能及的B类题上,而是仍然用大量时间去攻克C类题,结果收效甚微,甚至还会出现总分下降的悲剧。通常情况下,中等生的B类题不超过30%,如果把胡蒙瞎猜的成份排除掉,理论上B类题的比例20%左右,找出这20%的B类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作答,对ABC类题做出精准界定,将力不能及的C类题果断剔除,用大量的时间攻克20%的B类题,二三轮复习的效果将会成倍增长。
严宗祥督导:通过“一月份的省诊断”“九省联考”和“兰州市诊断”三次大型考试,经过老师们认真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各科试卷B类题占15%~20%(科目不同比值有差别),平行班大约15%~17%,重点班大约17%~20%。因此接下来的二三轮复习一定要将着力点放在B类题的解决上,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坚决舍弃C类题,不浪费时间和精力,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有收获感和成就感,坚持下去,一定会实现增分100分的目标。
高兴斌校长:通过省诊断、九省联考和市一诊三次新高考模拟考试,各科老师认真分析试题,各学科B类题占比(除语文)在12%—18%之间,数理化占比比文科类高。合计分值在80—100分之间。
在后期二三轮复习中大家达成共识,坚决剔除C类题,淡化处理A类题,全力攻克B类题,在基础知识的熟练度、B类题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变式训练以及反复滚动、不断追问上下功夫。立求将更多的B类题转化为A类题,努力实现增分100分的目标。
马俊主任:河西成功学校高考复读理科团队认真分析了“九省联考”以及“兰州市一诊”考试,各科B类题平均占比分别为:语文13%,数学16%,英语15%,物理14%,化学16%,生物17%。在后期的二三轮复习中着力点就是全力攻克B类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做一道,会一道,在“会”上下功夫。依据学情,认真甄选,坚决剔除C类题。通过明确的复习方向,有的放矢,努力实现增分100分的目标。
孟少泽校长:通过三次大型考试,二校全体老师结合学情及考情综合分析试卷,得出结论,各科试卷的B类题占13%~20%,平行班大约13%~16%,重点班大约16%~20%,因此后面的二三轮复习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在B类题的解决上,真正做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通过不断变式,严盯紧抠,反复滚动,会一道题通一类题。依据学情,师生认真甄选C类题,坚决舍弃C类题,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教学考理论的指导下,今年我们有信心实现增分100分的目标。
董保太主任:兰州应届高三年级通过几次大型考试,再次和各学科教师研讨,语文B类题5分,数学23分,英语8分,物理12分,化学10分,生物10分,政治、历史、地理都是8分左右。二三轮复习着力点主要是攻克B类题,通过专题讲解,不断追问,反复盯抠,在会上下功夫,让学生把这些应得而没有得到的分全部掌握,在高考中得全分,得满分。通过学情认真甄选,坚决剔除C类题,严格落实“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的教学考理论,促使二三轮复习有效高效,提高高三应届本科升学率。
李青洛校长:通过三次大型考试检验,老师们对试题和成绩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各学科相较2023年高考试题占比发生了一定的的变化,语文基本属于稳中求变,难度增加变化在5分左右,B类题占比在12%左右;数学难度上升,分值在25-30分左右,B类题占比大致在20%;英语难度基本持平,变化不大,B类题占比18%;物理难度增加,变化分值在10分左右,B类题占比16%;化学难度有所增加,变化在10分左右,B类题大致19%;生物难度有所增加,变化在8分左右,B类题大致18%。通过试卷和成绩分析:一、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出自己各科C类题,坚决剔除;二、精确找出自己的B类题,做好后期复习的周计划和月计划,将精力主要放在力所能及的B类题上;三、老师根据学生共同的B类题,做好学案的制定筛选盯抠和滚动;四、老师还要在不同学生的B类题上做好分层布置(在原有学案或滚动试卷上做标记或做成选做即可);五、学生之间就不懂的B类题相互帮助和讨论。总之,后期的二三轮复习过程中,既要在会上下功夫,更要在对上下功夫。还要兼顾个性和适应高考新题型变化,做好高考接轨。
评论:考试只有两类题,得分的属于A类题(当然其中包括假A),不得分的属于C类题。考完试进行试卷分析的时候,才能从中甄别哪些属于A类题,哪些属于B类题,哪些属于C类题。然后果断剔除C类题,集中精力攻克B类题,让尽可能多的B类题变成A类题,实现增分目标。
李亚莲主任:会做的都是A类题,不会做的都是C类题,本应得分而没有得分,通过努力可以得分的题为B类题。例如,兰州诊断听力题,班上学生认为相比阅读理解材料较为简单,可以拿到20分以上,但事实上听力平均15分左右,得分率达不到听力总分的50%,后期强化训练争取把会的听力大概5-9分拿到手,占比15%-30%,平均达到20-24分,反复练习,主攻此类B类题。
评论:总结得太好了,会做的都是A类题,不会做的都是C类题,本应得分而没有得分,通过努力可以得分的题为B类题。
任玉玲校长:王总第一讲主讲的是二三轮复习(特别是省市组织的诊断等考试)如何甄别C类题,明确指出把甄别C类题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并且要做到分层甄别,因人而异,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又推出第二讲,进一步对ABC类题的甄别提出要求,对于学生自己分析判断的C类题,坚决剔除,全力以赴攻克B类题。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准确找到ABC类题,以真题试卷为载体,认真分析。
尽管分析方法说的很清楚了,但是根据今天群里的讨论,部分领导还是在误读,A类题是熟练掌握题,B类题是能得分还没有得分的题,C类题就是根本不会的。那么,有个问题请思考,目前已得分的是不是都是A类题,比如一学生考400分,这400分都是真正的A类题吗?这就要细分,明明白白得分的是A类题,还有一些虽然答对了,有可能是蒙的,可能是自己也不完全明白的甚至抄袭的,这就说明这400分有真正的A类题,也有假的A类题,假的A类题就属于B类题的范畴。
继续用前面的例子分析,该生得了400分,不等于其余350分都是C类题,有些只是概念没记住、信息不对称而已,只要师生点拨或看书就能解决的,就是能得分的题即B类题,万不可都被定性为C类题。考试中真正会做的就是A类题,似是而非但有能力得分的就是B类题,不会做的就是C类题,应坚决剔除。因此B类题甄别一定要科学理性,既不能把C类题看成B类题,也不能把B类题看成C类题,必须量化。
B类题占比多大?大家都发表了看法,还是很客观的,也就是15%左右,大概100分,这一点大家认识是统一的,100分的B类题能拿到60%左右就是重大胜利。距高考只剩下85天时间,全力以赴把B类题变为A类题,保证不该丢的分一分不丢才是王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