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针对地理郭老师出的一套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大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是感觉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轮复习容量的考核标准能否量化?这一问题解决不了,二轮复习能否达标就很难说了。
在与多位老师电话沟通后,昨天晚上与任校长、魏督导再次召集高复、高三各学科组长讨论这一问题。经过大家认真研究,达成两点重要共识:
一、每节课学案的容量取决于预习课的容量。
就拿郭老师编制的这套专题学案来说,16道选择题,1道问答题,时间安排是正课两节课80分钟,头天晚上的预习课50分钟。按照日常检测要求,大部分学生在预习课都能完成。但是预习课的目的是查找问题而不是考试,每道题不仅要写出答案,还要简约写出答题过程,找出知识点或考点。也就是说,这是16道问答题,而不仅仅是选择题。这就提出一个问题,预习课是什么课?必须明确定位:预习课不是考试课,而是问题呈现课。
按照这一标准评估郭老师的这套专题学案,学生按要求大致需要100分钟才能完成,17道题的量显然大了。题量大,完不成,夹生饭,二轮复习就是失败的。地理老师集体讨论后,决定将16道选择题中的5道知识点重叠的题改成附加题,对一般学生不做要求,正课也不讲,学有余力者可以挤时间做一做。调整后的学案有11道选择题和一道问答题,绝大多数学生在预习课上,花费四五十分钟是可以按照要求完成的,对找出的问题也能做到了然于胸,这就为第二天的正课打好了基础。
二、正课,老师要教会,学生要学会。
如何做到?老师们在讨论中认为,第一节40分钟课,可以完成10道题,因为这10道题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理解消化,仅做必要点拨即可,不用再细讲,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不厌其烦,反复验证中下等学生是否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是否学会。关键是第二节40分钟,这两道题要从不同角度切入,抽丝剥茧,反复变形,不断追问,并与相关知识点串联,真正做到解一道题通一类题,同时还要验证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否养成。
老师要教会,前提必须是要会教,尤其要会教我们的中等生;学生要学会,前提必须是要会学,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专心致志,反复学反复练反复记,学反复练反复记反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动脑筋,勤学善思,一刻也不能懈怠。惟其如此,在成功系列创新教育教学法和成功教学考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成绩才能不断提高,我们才能不断接近高考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