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三次月考均未达标,我认为不仅仅是命题事故,教学事故的成分更多一些。一些老师不服气,颇有微词。好吧,问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英语作为非母语,与母语教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语境,本质区别是语境不同。母语只要会读写就能明白其所表达的基本含义,非母语一般都要有一个语境转换过程,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与母语语境相融合。
第二个问题,有多少英语老师能做到课堂全英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不说一句母语能否做到?
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英汉参半。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全部说英文,学生根本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
第三个问题,英语教学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还是记忆基础上的理解?
英语作为非母语,与语数理化生政史地教学的本质区别是语境不同。非母语教学必须转换成母语,与母语融合,才能谈得上理解。尤其是我们的中等生学情,对许多单词短语固定搭配的理解转换是有隔阂的,所以非母语场景下的英语教学与其它科目不同,一定是在记忆基础上的理解而不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再说一遍,学习非母语必须进入母语场景,如果非母语的语境关没有过,不要奢谈什么理解。再来看看你们的教学指导思想:“英语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语言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获取、概括和探究意义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取和运用新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以语篇为基础,围绕语篇的主题意义,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获取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发展思维品质。”
请问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与我们目前的中等生学情相匹配吗?我们的学生又有多少能做到?英语高考成绩一百二三十分的学生,不见得语境关就过了,而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六七十分的水平,尚处于最低层次,语境关过不了,这样的教学要求纯属对牛弹琴。表现在课堂教学上不是低效无效课堂又是什么?
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老师要教会,学生要学会。”所谓教会学会,就是老师将所教内容让学生听懂理解消化吸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会学会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
所教即所学,所学即所考,这是成功教学考理论的核心思想。在教学考相匹配的前提下成绩不达标,不是教学事故又是什么?
理不辨不明。在母语语境中,不经过场景转换,直接用教母语的方式方法和要求教非母语的英语,这本身就是鸡同鸭讲,两个频道。
我为什么揪住英语不放?大家必须明白,语数理化生政史地教学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母语语境中的教学,只是具体科目不同而已。而英语教学就不一样了,它是非母语语境下的教学,不能按照母语语境教学要求生搬硬套,否则老师教的再辛苦,学生学的再努力,都是事半功倍的。
语境不同,大相径庭。在母语语境下,学以致用不难做到,而在非母语语境下,记住了不见得就会用,学以致用是有难度的。非母语进入母语场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死记硬背,高考得分率达不到百分之六七十,说明记忆关未过,死记硬背是第一要务,这一点必须搞明白。
第四个问题,降难度减容量的标准究竟如何统一?
标准就一条,老师要教会,学生要学会,得分率要达标。目前的基本问题还是出在导学案的编制上。让老师从导学案中自己降难度减容量是不现实的,增难度加容量,反而是许多老师乐意的。怎么办?还不清楚吗?
有老师建议,可否在现有一轮复习导学案的基础上,将其中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内容打上*,并明确凡是打*的题,日常检测不要选取。我说可以,后面又跟了一句:“二轮复习内容不就有了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