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中国十大著名教育家
(2023-10-02 13:00:38)题记:我读研的专业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十几年来,对中国先贤思想理念研究得越深入,实践得越持久,越敬佩于他们人格之伟大,思想之深邃,智慧之卓越。这其中,对于孔子的推崇为最。在评选“我心目中的中国十大著名教育家”时,自然位列第一,孟子作为孔孟之道的核心人物之一,当然不能缺位。接下来,汉代当推董仲舒,唐代自然是韩愈。宋代到底选王安石还是朱熹,从专业角度出发,还是选了朱熹。明代离开王阳明,还能选谁?到了近现代,蔡元培必选,梁启超、陶行知和叶圣陶三位应该没有很大争议,如果选择徐特立、鲁迅、梁漱溟甚或胡适也是可以理解的。我纳闷的是还有许多朝代为什么就走不出一位震古烁今的教育家呢?就此打住。
一、孔子(公元前 551—前479 ),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名丘,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付诸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规范了“人之为人”的基本标准,提出了 " 有教无类 "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着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简称为“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耻其言而过其行”。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将其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
教学原则和方法:“不愤不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教学理念:学思行并重。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详细内容参见拙作《领悟孔子教育思想
二、孟子(约公元前 372 —前289 ),伟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名轲,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 “孔孟之道”。
1.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 “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2.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 “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 ”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3.教育是国政的根本,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 “ 劳心者”。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 “非国之灾”;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 “非国之害” ;但若 “无学”,则国“丧无日矣” 。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多术 ”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对德行好的,注重其德行培养;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对天分一般的,采取 “答问”法,以释疑解惑;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教他自学成材。
5.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首先,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他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他还以为不以落后为耻的人将永远落后。“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其次,孟子非常重视改过迁善,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他主张“见善则迁” ,“闻过则喜”,并且“与人为善” 。他以为一个人能不固执己见,以从人之善为乐,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第三,孟子特别强调意志性格的锻炼。他以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锻炼,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他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以为一个 “大丈夫”,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也知道生命可贵,“生我所欲”,但在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这与孔子的 “杀身成仁”是一致的。
三、董仲舒 (前179—前104年),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三大文教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育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之所以要兴办教育,是要把教育作为政治的一种工具。
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德性,教学的主体是道德教育。同时“独尊儒术”的思想也使得他的教学内容充满儒学色彩。
1.德教是立政之本。董仲舒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2)强勉行道。(3)必仁且智。(4)重义轻利。
教学方法:
1.强勉学问。教学贵在强勉努力,刻苦钻研,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不论是治学还是修德,都需要发挥“强勉”精神,才能成功。
2.节博合宜。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博”的关系,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太节会使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该节博合宜,节博结合,循序渐进。
3.专一虚静。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学习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
教学作用:
人性论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自然也有善恶之分。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教化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教师要求:
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教学思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时机及时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循序渐进,戒骄戒躁,从而使教学出神入化,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关于教学: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他提出教学要注意系统性,反对
关于教师:
1.教师任务: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认为这三项是教师的基本任务,而这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以传道为首,以授业为次。道统帅业,业体现道。道是主导方面,业是从属方面。在他看来,教师的任务重在传道,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传道是通过授业完成的。
他的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不仅说明了教师不一定是万能的人,不一定是完人,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观念,而且还反映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这里既有“能者为师”的观点,又有“教学相长”的含义。他的这一思想有利于扩大师资的来源,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他暗示了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
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
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尚贤”思想的新发展。
五、朱熹( 1130—1200 )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1.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2.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小学的特点是以事教,即“学其事”,大学的特点是以理教,晓之以致知格物及教悌之理。
3.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教师教学要专一,不可间断。教学中要穷理与笃行,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主张教人有序,反复学习和学思相结合。
4.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他强调为学要靠主观努力。教师“只做得个引路的人”。“指引者,师之功也”,这正是教师的责任所在。
5.德育教育要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
六、王守仁( 1472—1528 )明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关于教育目的:明人伦,致良知。
教育就是要陶冶人格,从“致良知”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
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为了治国和救治社会存在的弊病。从个人方面来讲是为了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情感,也就是要明人伦。
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目的,还包括教他人做圣人、致良知,是指导他人的引路灯。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内核,贯穿他的一生。王阳明从小就立下了要成为圣人的崇高志向,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探求、践行成圣之道,提出了“人皆可以成为圣人”的论断。王阳明认为圣人和普通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良知良能”是成为圣人的根本条件,只要人人都能除去私欲的蒙蔽,恢复良知,通过不断学习、磨炼,就会具备圣心的条件,并有可能发展成为圣人。
关于教育内容:坚守良知。
1.社会教育。一是注重移风易俗.二是倡明伦常。三是劝善惩恶。
2.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地方,主张将公侯之子聚之于学,文武兼济之人加以教育,使其习于书史骑射,学以韬略谋猷。如此,国家一旦有急,就不虑无人可用。主张把学校的德育和智育相结合,而以德育为主。他还把学校教育看成是移风易俗的根本。
3.家庭教育。以父慈子孝、兄弟和睦的伦理纲常为主。
关于教育方法:知行合一。
1.有教无类。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而他一生都在实践有教无类;
2.师生平等;
3.躬行实践,真知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
4.独立思考,教学是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求”“自得”;
5.因材施教,教师教人如医生治病,要辨症施治;
6.循序渐进,学习必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七、蔡元培 (1868—1940) 近现代著名教育家,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始者。
1.倡导“五育”(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 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2.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
3.改革北京大学,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坚持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首次提出了男女同校的主张,使女子获得了走进学校进行学习的权利。
4.教育独立。教育独立思想的基本要求包括: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与内容独立以及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5.教育名言: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厚以责己,薄以责人。
八、梁启超( 1873—1929 ),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
1.把办教育看作是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关键,认为中国之衰乱由于教之未善。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条,皆归本于学校。他曾著《新民说》,认为“变法”必先“变人”,“变人”必须“育才”,“育才”就是教育。
2.他在《论教育定宗旨》中,指出人类与动植物的不同,就在于做事有目的,办教育更不能没有目的。他认为培养只图升官发财的官僚、汉奸之才这样的教育目的有害无益,是错误的。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新民。他反对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培养人才要有国家观念。
九、陶行知(1891—1946),人民教育家。
1.要培养手脑并用、手脑双敲的人。要劳力者劳心,劳心者劳力,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问题。
2.教师要有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劳动人民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他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
3.陶行知最主要的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一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二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三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四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五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他还主张终身学习,他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启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应是最彻底的终身教育观。
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十、叶圣陶( 1894—1988 )现代著名作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1.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
2.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 授之以渔 ” ,而非 “授之以鱼” 。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 “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 。
3.叶圣陶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对于语文课教学有着十分精到的论述,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无以教语文。他的很多文章都是直接来自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因而有着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例如他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书的利用,他对于学生作文的论述和建议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感言:通过系统学习先哲前辈的教育思想,我们发现成功系列创新教育教学法中的绝大多数理念方法都能从中找到出处,为此我们感到欣慰,这说明成功人所走的教育路子是正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我们有许多创新思想和前沿理念,比如对于时间意识的树立,关于中等生的系列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思路和方法,成功教学考理论中关于教学考三者关系的处理以及“考”的定位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为此感到欣喜。学习前人思想,创新突破超越,为基础教育发展增添能量,为素质教育树标杆定标准,这是成功人矢志不渝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