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识不仅要记住,关键还要会运用

(2023-09-08 15:34:25)

    英语历来都有两种观点存在,一批老师主张多练,成绩是练出来的;还有一批老师主张多记,没有基础知识识记,哪来好成绩。有人说如果把这两种观点合在一起,该多好啊。问题是时间如果不允许,以哪方面优先呢?分歧就来了,问题也在这儿。比如这次英语月考,50分的单词短语等基础知识,原汁原味从导学案上照录,相当比例的同学得分没有过半,责任在谁?没有记住的责任表面看是学生不认真,实际上责任就在老师,老师盯抠到位了吗?为什么不到位?是不是还有其它想法!高中负责人说,有的老师整节课满堂灌,却不管学生接受程度,这样的课堂能出成绩才怪呢。我们的教风要求不仅要“会教”,关键是要“教会”啊!教不会等于“白教”,这样的老师如果不改变,淘汰是迟早的。                
    刚才认真学习了这次英语月考试题,认为整体命题方向思路和考查方式都是很好的。自己拿不准,又请教了万教授。万教授完全赞同,并逐题做了剖析。            
    万红元英语高级教师对英语第一次月考命题进行综合评价:第一部分阅读理解30分,A篇和高考真题A篇很相似,属于A类题,B篇阅读理解仅次于高考真题A篇,也属于A类题,七选五相对来说属于B类题,适合成功学校学情,语篇由高考命题的五篇减至三篇,中等及中等偏上学生得分率高,也就是说主要从AB类题型考察学生能力提升,同时接轨高考;第二部分语言运用65分。其中30分是A类题,Passage1来源于unit1的语法填空,原题4个,变式题6个,Passage2来源于unit2的滚动检测卷,材料相同,变式考点,重点考察单词词性转换,属语法项目。第三节20分是课本、导学案基础部分原题,通过翻译来考察短语是否记住了,完形填空15分属于B类题,难易适中;第三部分写作25分,根据新高考写作要求,把历年来的小作文和大作文结合起来,以校园生活话题的运用考查为目的,同时兼顾与新高考读后续写对接,对于今后教学写作竖起标杆,让学生及时进入新高考写作模式,命题很好。总之,第一次月考命题符合成功学校学情,同时接轨新高考,通过考试我们明确基础知识部分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有了抓手,对症下药,就是我们提升教学能力的有力措施。 
    英语命题老师李亚莲高级教师发声: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想方法!成功教风:会教,教会。请各位老师认真分析本次月考,结合实际情况找出下一步教学着手点。当前英语教学的现状就是一教就会,一考就懵。很多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自身特点,通常采取灌输式或者说教式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学生被动输入;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想法以及学习方式,如果采取统一的教学形式来进行习题讲解或者是习题练习,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也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英语成绩,一味地进行习题练习,这种练习形式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会给学生造成厌烦心理。让学生对英语考试产生恐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可以灵活运用知识点。利用所学习知识去解决问题,将“严盯紧抠 ”覆盖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在面对不同习题时,学生不知该如何下手,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将会的变成对的”有力武器——变式训练,要追求高质量的变式训练,不要简单地追求量的多少,更要看重质的提高。教师要精准地确定练习习题的类型,要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灵活地掌握知识点,而不是单纯地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记住知识内容,只记不用等于没记!要让学生通过变式练习学会举一反三,熟能生巧。对于重点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习题类型,让学生展开练习,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这一概念,更好地灵活应用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英语试卷的变化不仅直接、直观、深刻地影响着莘莘学子,更对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老师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新高考的改革变化不仅仅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主旨思想概括能力。作为奋战在英语学科一线教学课堂的英语教师,应当重视新高考所带来的变化和效应,加强题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具体来说一轮复习要立足课本,用好导学案,反复滚动,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完全赞同李亚莲老师的观点。部分老师认为英语题难了。实事求是讲,这次英语月考题不是难而是活,代表了新高考命题思路要求。不要把难和活混为一谈。这次月考每一道题都可以在最近的两节复习中找到原题和出处。难在何处?如果说识记不难,难在运用,请问不会运用识记又有何用?需要警醒的是,知识不仅要记住,关键是要会运用。只记不用,等于白记。脱离课本,不抓导学案,不下功夫严盯紧抠,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会灵活运用,结果就是越考越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