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人管理几个人效率最优?

(2023-08-27 13:34:36)


    一、如何理解组织?
    从信息的角度理解,组织就是信息流动的方式。
    当你管理“个人”的时候,你与他的大脑打交道。他的大脑如何把信息传递给双手,你是不用管的。事实上,其传递的效率,高到让你惊叹,信息损耗可以忽略不计,信息延迟也可以忽略不计。
    但作为一把手,你管理“组织”时,信息如何传递到最底层员工,再如何反馈回来,就不是自然发生的了。它必须有传递的路径,这些路径,就是“组织架构”。
    问题是一旦有了组织架构,它的层次,就会造成信息的延迟;它的节点,就会造成信息的损耗。这些延迟和损耗,会降低组织从决策到执行的速度,从反馈到调整的灵活度,让组织显得笨拙,降低战斗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企业病容易让企业迟钝和效率低下的原因。

    二、一个人管理几个人效率最优?
    普及两个管理概念,一为“沟通渠道”,一为“管理幅度”。先说“沟通渠道”。沟通渠道=N(N-1)/2,N代表团队人数。假设一个组织有5 个成员,就有10条沟通渠道;6个成员就有15条沟通渠道,也就是说,多1个人就增加了50%的沟通成本。所以一个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幅度”是有限的。引出第二个管理概念:“管理幅度”,就是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属人数。
    很多学者对管理幅度问题做了研究:汉密尔登认为3~6人较宜。法约尔认为,高层管理4~5个人、基层管理25~30个人。还有的认为不能超过6人,有的认为不能超过24个人。但一般认为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属人员数为6人时是最优管理幅度,3级为最优管理层级。这也就是为何很多领导班子是7人,一个正手领导6个副手。
    据此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一个组织的最佳人数是43人。即一个一把手,直接管理6个二级一把手,每个二级一把手直接管理6个三级一把手,这样的层级管理效率最优。

    三、组织构架标准如何优化?
    组织如果多于43人怎么办?基于管理幅度和管理层级的逻辑,给出三条路径:
    一是借助工具,提高幅度。管理幅度不是固定的,它受沟通工具的影响。如果设计合理的沟通流程,使用高效的沟通工具,最优管理幅度可以从6,提高到10,或者12。比如手机、微信等网络沟通工具的使用都提高了管理幅度。
    二是如果提高不了,那就切小。如果管理幅度已经提升到极致了,组织还是太大,那就试着把组织切小。
    三是如果不能切小,那就下沉。如果无法把大组织切为独立的小组织,那就分成若干小组,把决策权下沉到小组,把每个小组看成一个小微企业,效率大为提高,信息在内部能得到高效准确传播。
    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感觉到特别亲切?我们学习践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推行的指导班主任负责制的理论依据是不是找到了源头?
    具体的组织构架多种多样,百花齐放。到底哪一种最好?要根据实体的实际情况而定而变。标准就是:组织构架的选择就是对信息延时和信息损耗的权衡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