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成功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实行四级管理体制后,一批管理精英正在成长起来。这批人才学历高,年富力强,闯劲十足,是成功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为了让他们早日脱颖而出,需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拓宽培训视野,让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修养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不断提升,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智慧不断提升。
《悟道》系列讲座是重点培训内容。现将核心思想提炼如下:
道法术三者辩证关系思考
—悟道之一
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根本。道是超越具体的形态和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或者说道是一种绝对的原则,是贯穿宇宙的真理。它包含着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一种超越认知和感知的存在。
道与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术要道来牵引,道要术来践行。老子曰:“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道是通过术法体现出来的,有道无术,纸上谈兵;有术无道,行之不远。老子说,有道有术者,以道统术,道术兼施,知几应变,可谋大事,成大业,做大人。
道法术呈现三个层次:道是认知结构,法是方法论,术是具体实践。道是规律,法是认知结构,术是具体应用。这三个层次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实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我们要注重思考,注重常识的积累,躬于实践,讲究方法,善于运用知识,培养自我觉悟的能力和感觉,找到匹配内心深处本源需求的突破点。
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如下:
1.事物总在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所谓宗,就是道,由道衍生就是术。道从不改变,术从不相同。道的衍生层次分明,所以术也有不同层次,越贴近道的越简单,越远离道的越复杂。越是面向具体事物的术越是灵活多变,越是接近事物本质的术越是涵盖广泛。
2.道是由上往下衍生,从有序变为无序,是客观规律;术是由下往上认知,从无序变为有序,是探究世界的过程。任何行业,只要一直保持进取,一直思考问题的本质,就可以破开表面变化的东西,找到不变的核心,然后一层一层地往上,最终由术入道。道与术的不同在于,历代以来,论道者大多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穿越历史跨越时空,造福天下苍生,常居于庙堂之上,多兴于繁华盛世引导风向。而论术者多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脚踏民间行于世间,帮扶弱势百姓,常隐于江湖之远,多兴于乱世之中。
如何理解道法术器势志
—悟道之二
道是核心思想、理念、本质,是万物变迁循环中亘古不变的规律,在个人层面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道是通过法、书、器、势、志体现出来的,只能通过长期学习思考去领悟感知。
如何理解“法”?法是法律、法理、规章、制度、方法,是以“道”为基础制定的不可违背的原则,是在自然规则的运行中寻找和总结出来的。“法”是一套规则体系和原理原则,是实现价值观的指导方针和思路,因事物内在的变化规律而变化,可通过对长期实践的思考和归纳总结而得出。
法有两个特点:一曰道生。任何方法,必须从道中生出来。不符合道的方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创业所要具备的能力,企业的战略选择和设计,都是法,都必须符合市场运行规律这个道。法的第二个特点曰时易。因为道在不断循环中,所以方法要与时而易,而道是主宰性的,如果方法不能因时而变,就会被道碾得粉身碎骨。
如何理解道与法的关系?简单来说,道属于使命、理念、价值观等范畴,看似很虚,其实是决定我们生死的所在。比如你决定做一个什么样的事业,其实就已经决定了你的生死,因为你必须回答你的选择是基于一个什么理由而存在。而法,可以定义为短期的战略路径或者策略。
如何理解“术”?术是行为、技巧,是以道为原则,做出反应和选择的,是以“道”为指导原则的,是在执行既定方法时的技术或者技能。“术”是在规则体系指导下的具体操作方法,只要指导原则(法)不变,具体方法可千变万化。
术可通过练习获得,亦可通过对法的推理而产生。术的修炼要简易,要有可操作性,太复杂的术会导致方法失败。比如专业的事找专业人来做,专家的责任就是要让术的执行过程变得简单。只有简单的东西才能重复,只有可复制的企业才能做大。
如何理解“器”?器就是工具。是用来体现道的思想,是人体器官的延伸,从而简化问题,更快达成目标,是体现“器以载道”的应用。老子说:朴散则为器,把朴素的道理分解开来,就变成了各种工具。老子又说大制不割,好的管理一定是一个系统,环环相扣,不可单独分割。
如何理解“势”?势就是气场、气势、趋势、风口。是从“道、法、术、器”体现出的势能。孙子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老子也说过:道生之,德蓄之,器形之,势成之。可见势的重要性。势是道在当下的表现形式,势总是和时间关联的,所以叫时势,所谓时势造英雄。势是不能被调整的,只能去顺应,所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对于势的把握,一般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提前预测势,然后作出法术器的调整,做好迎接势的准备。孔子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老百姓说,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都是这个意思;二是当势来了之后要做好两件事:借势,造势。这就像驾船出海,适遇东风,船长令升帆借风,升帆这个动作叫借势,帆的大小就是造势。
现在大家都在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起来。但千万不要忘了在此之前要做好两件事:一、站对风口;二、为飞起来做好准备,否则就算飞起来了,迟早也得跌下来。
最后说“志”,志主要是指目标。比如王健林说,我先挣它一个亿。为什么他说这样的话没毛病,而我们说这样的话只是当成一个笑话在讲。因为王健林在说这样的话时,他已经有了充分的道法术器势作为铺垫。当然我们的小目标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所以我们要认真领悟道法术器势,这样才不至于起起落落。
综上所述,道法术器势志,用心领悟,系统思考,智慧运用,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行而上"和"形而下"辩证思考
—悟道之三
"行而上"和"形而下"是中国哲学中对于事物变化和存在状态的两种不同描述。"行而上"指的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粗糙向精细、从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它强调了事物的进步、提升和成长。我们可以看到在自然界中,植物从种子开始,通过吸取养分并生长,行进到花朵和果实的形成,这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形而下"则指事物从本质到表象、从精神到物质的方向延伸,它强调了事物的具体形式和外在表现。我们可以考虑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艺术家首先从内在的想法、情感或灵感中汲取,然后通过具体的技艺和材料,创造出艺术作品的形象和形式。这个过程是从内到外、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化。
总而言之,"行而上"强调了事物的发展、进步和提升,从物质升华到精神;而"形而下"则强调了事物从内在到外在、从精神到物质的具体表现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事物变化和存在状态的完整描述。
在讨论"行而上"和"形而下"辩证关系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道和器的关系进行辨析。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没有道,器就没有存在价值;没有器,道就无法具体呈现。道和器既有共通之处,又各自独立。道是一种抽象的力量,器是具体形态的展现。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而器是道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道和器的关系也可以被视为人生和行动的两个层面。道是内在的灵魂,是指导人们选择和判断的智慧;器是外在的表现,是人们通过行动和努力实现目标的方式。只有将道和器相结合,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真正的目标和意义。
战略与道的辩证关系
—悟道之四
战略就是“道”和“理”。战略的“道”就是道路,战略的“理”就是规律。两者相互结合在一起,就是战略。
好的战略是需要有道有理的,有道无理的战略是盲目的,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有勇无谋”。有理无道的战略是无法实现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南辕北辙”。因此,战略就是“道”和“理”,两者必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战略中的“道”“理”就是要把战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和理念有机结合,最终得到完美统一的战略规划。一个成功的战略,不仅要指明未来的发展路径和目标,也要明确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理念来达到最终的战略目标。
战略中的“道”就是道路,就是在尊重并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最终选择。
战略之“道”,首先要有明确而统一的战略目标。有了目标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道路,如果缺乏战略目标,蒙眼裸奔,随时都有车毁人亡的危险;其次要选择一条直达战略目标的道路。能够到达目标的道路不会只是一条,要选择一条最符合自身条件和发展的道路,“道”才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最后要有相对完整的行动战略。任何一种战略都需要最终的实现,如果只停留在文件里,那么战略就失去了原本应该具有的意义,变成了“纸上谈兵”。因此,对于战略的“道”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人“走”。无论“道”选择的多么成功,如果没有人“走”,那么也是无法到达目标的。因此,有效的行动战略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事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道”。这个“道”既要与众不同,又要切实可行。但是“道”不是凭空想象而来,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
战略与理的辩证关系
—悟道之五
战略中包涵了许多“理”,孙膑的《孙子兵法》里,就体现出了战略中的许多“理”。《孙子兵法》中有“知天”“知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旷世名言,这些名言真理都对应着战略中的“理”。“知天”对应着战略中的“生死之理”,“知地”对应着战略中的“存活之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应着战略中的“致胜之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对应着战略中的“持续之理”。
从战略上来说,每一个“理”都说明了一个基本问题,也为生存发展指出了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说,“理”就是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死之理”就是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有了统一的指导思想,才能群龙有首。一个没有头脑的人是不会成功的,同理,一个没有头脑的企业,也是注定要被市场淘汰的。因此,“生死之理”就是企业的指导思想。
“存活之理”就是企业的全部业务。企业的业务就是企业的业绩,有了业绩企业才能够在立足市场的的基础上,谋求一定程度上的发展空间。安排好企业的各种业务,让业务带动企业发展,壮大后的企业又可以提供给业务更好的平台,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致胜之理”就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要想赢得更大的空间,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简单说,就是区别与其他同行的差别优势。要想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竞争战略,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忽视自身的价值战略。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所以我们必须确立自身的市场地位。
“持续之理”就是要创造出可持续竞争优势。没有一家企业希望自己是昙花一现,任何企业都需要更长久的占有市场,更持续的发展壮大。那么如何才能够拥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呢?我们在确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要培养一批核心骨干,一切战略安排和部署都必须紧紧围绕着成功核心竞争力,使得核心竞争力不断的得到巩固和提高。
“以考定教”与成功教学考理论辨析
—悟道之六
具体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方面,什么是道,什么又是术呢?
一般人把教育理念当作是道,把教育能力和教育技术当作是术。而我认为,教育的基本规律才是道,教育的各种理念和教育技术,教育能力都是属于术的范畴。往大一点说,从矛盾论的角度来看,道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术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用这个观点来理解道和术,思路就比较清晰了。
老子说,道是通过术法体现出来的,有道无术,纸上谈兵;有术无道,行之不远。以考定教是道,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是术。一些老师曲解“以考定教”,反对成功教学考理论。须知成功教学考理论就是将“以考定教”与成功中等生学情有机结合起来,让“以考定教”有效落地,从而更好地践行“以考定教”。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离开具体实际论道,只讲求目标,不细化过程步骤,不是愚蠢就是耍流氓。以考定教是道,离开具体方法路径和实践就是囫囵吞枣,纸上谈兵,最终的结果就是误人子弟,害人害己。所以说,我们不仅不反对以考定教,相反我们的教学考理论就是为了更好更具体更生动地落实“以考定教”。
同理,“平时成绩就是高考成绩”这句话从道的层面理解无疑是正确的,但必须加诸如“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刻苦努力的前提下”等前置词,否则就会形成误导。
高考指挥棒已经发生逆转,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首要目的就是筛选人才,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此背景下,中等生靠什么逆袭?继续靠传统教学努力付出,这条路会越走越窄。必须打破常规,依靠科学的路径方法,勤学善思行大道,才有可能实现逆天改命的愿景。我们要认真践行成功系列创新教育教学法,创新落实成功教学考理论,一步一个脚印,让“以考定教”的“考”通过一个个考点有效落地,将跑偏的高中教学和高考复习教学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让我们的奋斗目标早日变成生动的现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