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学考理论正在各校区强力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践行这一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在践行过程中,由于惯性使然,加之智慧不够,动不动就跑偏跑错,纠偏纠错显得十分重要。
 
 
昨天看了总校区高一高二月考成绩分析,认真细致,尤其评估成绩与实际成绩在不断接近,说明老师们在努力掌握学情,值得表扬。可以看出大家对成功教学考理论的认识越来越到位了,真的很欣慰。
 
 
不过问题还是有的,最突出的是个别科目实际成绩与质量目标成绩差距过大。比如高一的数学成绩与质量目标相差悬殊,大多数班级相差都在二十多分,最高相差29分;高二部分班级数学和英语成绩与质量目标相差也很大,关键是各班还不平衡。
 
 
对这一问题如何看待?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所考知识难度大,比如高一考的是立体几何,成绩要达到质量目标是不现实的;另外一种观点与之相反,教学考理论的核心是“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要发挥考的度量衡作用”。质量目标是大家共同测算决定的,难度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达到质量目标要求,要么教学出了问题,要么考题出了问题。质量目标不能随意变更,否则就没有可比性了。
 
 
我赞同第二种观点。我们常说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想方设法实现目标,绝不能由于实现的路径艰难而改变目标。同样,成功高中的奋斗目标是“保二本争一本”,这个目标确定后,将其量化到各科,大家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反复测算,反复修正,才确立了目前的各科质量目标。如果由于所谓的“难度”而降低这个质量目标,就等于要改变“保二本争一本”为“保大专争本科”。如果这样,我们干脆关门算了,何必误人子弟。所以说轻易改变质量目标的提议是荒唐的,必须坚决反对。
 
 
既然改变质量目标的提议被否定,只能回过头来审视教学和考题是不是出了问题。高一数学大多数班级与质量目标相差二十多分,问题可能出在考题上,难度是不是大了?与学情是不是有脱节?高二问题复杂一些,除了审视考题外,还要检讨个别班级是不是教学方面存在问题?对学情的掌握是否有些粗糙?相信只要按照这个思路实事求是公平公正追问下去,问题一定能搞清楚。问题搞清楚,就不愁没有解决的办法。
 
 中职高考升学班也存在类似问题,不过其问题与成功高中存在的问题刚好相反,数理化实际成绩高出目标成绩许多,其中数学高出28分。中职高考升学班制定质量目标成绩的过程我没有参与,其总体目标似乎是“保职本争本科”,如果是这样,这个质量目标应该说得过去。问题是实际成绩高出目标成绩这么多,肯定也是有问题的,是不是考题难度下降了?需要认真研究,必须从理论上打通,在实践中抓紧解决。
 
 
教学考的焦点归根结底反映在教学考是否匹配,对学情的掌握是否精准,尤其是“考”的度量衡作用是否发挥出来,质量标准、评估成绩和实际成绩是否达到同频共振?我们知道,实际成绩负向偏离标准成绩过大,也就是说考题过难,意味着重回老路,将会再次陷入死胡同而不能自拔;同时也必须明白,实际成绩正向偏离标准成绩过大,也就是说考题过于简单,自行降低标准,意味着对教学考的理解庸俗化了,导致的后果就是自欺欺人,误人子弟。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是战略,“和”是战术。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理论创新动力十足,成果丰硕,在战术上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实践成效显著。为了早日实现成功奋斗目标,让我们踔厉奋发,百舸争流,大显身手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