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高考四大趋势解读

(2023-02-10 14:45:48)


    导语:转发两篇解读2023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考命题方向的文章,请高中和高复老师认真学习思考,也请初中和中复老师学习思考。新的学期,针对新的高考命题方向,我们如何在教学执行层面认真动脑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归根结底,教育教学重心如何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化,成为制约高考成绩突破的瓶颈所在。去年以来对高中“教学考”问题的讨论和践行只是第一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教学考不匹配,教非所考,学非所考,目标与资质不相符,高考失败是必然的。这一理念要彻底扭转。              
    如何动脑筋,如何发散思维,如何适应包括情景化考试在内的新的考试形式变化,如何做到以变应变?唯一的途径就是勤学善思。这个假期,老师们尤其要重视教育局的线上学习培训,教研督导处和各实体要做好引导和督查,大家一边学习思考一边讨论,争取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一、落实立德树人,鲜明体现时代主题
    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高考试题命制中,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鲜明特征和坚定方向,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2023年高考命题的核心要旨。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
    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不断强化考试的育人功能,系统性地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紧扣时代脉搏,夯实信仰根基,彰显五育并举,由注重智育评价的人才选拔向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载体转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考命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激励学生,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2022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2023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二、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科学服务选才,实现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不断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试题命制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
    2022年高考命题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加强试题情境化设计,加大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的结合力度,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广泛选材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2023年高考命题也将围绕上述关键能力进行加强和优化,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方法,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三、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高考评价体系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有助于将学生从传统的对知识的简单占有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强化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育,推动高水平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在“考思维”“考能力”的引导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从教师传授知识向学生主动学习的转变,课堂教学将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成为更有效的教学教育模式。随着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将逐步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到“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转变。

    四、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有效引导教学,实现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指挥作用,积极引导高中教育教学,形成“招-考-教-学”良性互动,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高考命题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确保“内容不超范围、深度不超要求”。考查内容限定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既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又突出主干和重点内容的考查,引导老师依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高考命题遵循教育规律,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悟,以考促教,服务教学提质增效。


 附1:高考评价体系的三条内在逻辑线

    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总体特征可以从“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高考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银线”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联线。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
    一、核心价值金线是指围绕立德树人来考查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德品质。
    二、能力素养银线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掌握、实践探索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高考评价体系综合统筹知识、能力、素养的关系,将高考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面,在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学科特点,着重考查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实验设计、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证据识别与证据质量评估能力,独立思考、挖掘隐含前提与开放论证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等。
    为实现“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有效降低“机械刷题”和“题海战术”的收益,服务“双减”目标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大对学生思维品质与思维过程的考查力度,包括但不限于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思维能力、演绎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等。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贯彻到高考命题中进行考查,是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高考命题的重要特征,高考命题正式进入了“无思维,不命题”的新时期。

    三、情境载体串联线是指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将其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学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思维发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进行新解释、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生活实践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材料丰富,情境多元,情境的新颖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得到进一步加强。高考命题呈现出“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
    综合来讲,高考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核心指南,为高考命题提供了基本遵循。2022年高考命题在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考查上下足功夫,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考查”到“知识为基、能力为重”考查的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和关键能力,进一步深化试题的情境创设和呈现方式,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凸显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附2:《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

    一核:“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解读:1.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2.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不能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3."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

    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第一层:必备知识
    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解读: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检验的方法,就是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要都能熟练解答。
    第二层:关键能力
    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三层:学科素养
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解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把握两个字“思”、“广”:思,就是对每一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见过没?答案组织顺畅吗?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第四层:核心价值
    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层”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a、核心价值实际上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心理甭管怎么想,不同意课本上写的,千万别忘卷子上写,一定要憋在肚子里。
   b、必备知识没有什么可说的,就是字面意思。把该学的都学明白,该会的都学会就对了,这个相信大家都懂。
   c、学科素养说白了就是学的知识,要能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场景之中。落实到卷面上就是,甭管考什么知识点,都要“穿”一件描述生活场景和前沿科技的衣服。这就造成了理科考试阅读量大幅度增加,理解题目的难度加大。
   d、关键能力包括了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等等……当然都很好,但是对于考生有什么影响呢?
   如果说学科素养主要影响了理科,那么关键能力主要就是影响文科。像以前那样在背套路模板写作文之路是行不通了,确实需要考生平时多积累,真的形成自己分析和看待问题的框架。

    四翼
   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高考“怎么考”的问题。
   1.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2.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3.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