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如何动脑筋?

(2022-06-23 15:45:33)

    制约基础教育总体成绩有效突破的瓶颈关键就在双语,语文教学成绩的有效突破更是首当其冲。《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能力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些有梯度的能力区分了试题的难易程度。不管试题如何变化,语文的基本能力都是听、说、读、写,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狠抓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这才是“治本”之道。
   最近我们提出要用教数理化的理念思维手段和方法教语文,要通过课堂教学延伸拓展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要学习借鉴研究探讨科学的方法提高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的技能。小学、初中、高中许多老师围绕语文教学如何动脑筋发表真知灼见,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思考文章,现转发几篇,以示鼓励。

成功初中宋霞安主任:
                           语文教学更要动脑筋
       我们语文教师都很清楚,虽然平时大家在教学中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但一考试就会发现自己付出的努力效果并不明显,有的甚至看不到效果,时间久了大家都自然而然的认为语文考不了高分是正常现象,也就失去了动脑筋思考的动力。语文教学是不是真的无法取得像数理化一样的高分呢?王总今年反复给我们进行培训和指导,通过认真学习王总的培训和指导内容,并结合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趋势,只要我们肯动脑、勤思考,还是有办法突破语文教学的瓶颈问题的。
       首先,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每位老师都有自己固有的思维和教学模式,工作时间越长,这种模式就越根深蒂固,就越难打破,就像王总说的“人最难的是战胜自己”。我们只有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打破这个桎梏,才能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其次,义务教育阶段要进行海量阅读。海量阅读能够让学生快速的看懂文章,并抓住重点,写文章时合乎逻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积蓄巨大而深厚的潜在力量。海量阅读要取得成效,至少要抓住两个环节:
       1、海量阅读要有标准。教师选定阅读素材后,要制定阅读要求,防止学生漫无边际的浏览,根据阅读素材要订阅读时间。也就是说,几天内读完,强制学生读,防止学生读的计划流产。根据内容的不同定阅读的任务,如积累理解了多少新词汇,摘抄多少优美有感悟的名句,能够叙述原文,写出阅读后的感悟,每读完一本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不同角度的通过写文章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读后感和收获。
       2、海量阅读要有检查。老师制定阅读标准其实是布置了阅读任务,那么有布置就得有检查,对于不自觉的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写的方式检查学生掌握了多少词汇,通过讲故事的环节,分享最有感悟的情节,通过读后感的分享,让不同的思维进行碰撞,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第三、用教数理化的理念、思维和方法来教语文。很多语文老师对这个观点不太认同,其实是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只是看表面,觉得文理科的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数理化需要识记的内容很多,例如定义、公式、定理、概念等都是需要识记的,但仅仅有识记在考试中是无法得到高分的。因为在考试中不可能直接考这些基础知识,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放在具体问题中去考查,要求学生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样没有这些基础知识的的识记也不行,否则面对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了,所以“背”是前提,“用”是关键。语文也是如此,如字词句段、文学常识、文言词汇等也需要识记,但现在的语文试卷中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基本都是通过阅读理解、写作来考查,阅读考基础,写作考能力,用写作来体现学生的学识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所以说,用教数理化的理念、思维和方法来教语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突破瓶颈的有效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打破传统,革新思想,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实践、去创新,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拓展延伸能力,相信我们语文教学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成功小学陈万德校长:                          
                            语文也要动脑筋
   随着语文学科素养的不断提升,让学生动脑筋思考的成分无论在课堂还是试题当中越来越多。语文也要动脑筋,才能学好这门课,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的语文课堂,仔细思考,其实每个环节都需要动脑筋。生字的教学,需要从形近字、同音字角度引导学生动脑筋比较,加深记忆,减少错别字。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要锻炼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如果是写事的文章,还要找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里面也需要孩子们动脑筋完成。
     体现语文课也要动脑筋的关键点还是发散性思维的引导。比如学习了三年级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就要让学生根据三个片段——《溪边》、《江上》、《林中》任意一节,仿写一段。需要在学习文章时,动脑筋思考地点、开头一句用比喻,中间写动态,末尾自由发挥。
    再比如学习了五年级《自相矛盾》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并尝试延伸拓展,如:自己要求的事自己做不到等。学习了冰心的《肥皂泡》后,想一想肥皂泡还飞到了哪里?
      要想让孩子们思维得到拓展,每堂语文课,都要根据教学内容,提炼一道思维拓展题,引导孩子们动脑思考,动脑习作。
     让孩子们的语文课动脑筋,还要用教数学的理念思维方法教语文。数学中学到的公式概念等,学会了没,要在具体的做题中才能看出。语文中学到的生字、句子、文章写法,最终要在阅读和作文中运用并验证是否理解掌握,也就是要变成学生的能力。今年六年级语文毕业测试共有六页,其中阅读有三篇,作文要写到450字。而这两块内容,要占到总分100分的60分,基础知识下降到了40分,今后还会下降。语文教学的最后落脚点在阅读与作文。所以,只要狠抓阅读与习作,提高语文基础知识运用能力,语文成绩才会不断提高。
       “语文也要动脑筋”,只有不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用教数学的理念思维方法教语文,小学语文才会有质的飞跃!

成功初中柳变变老师:
                       语文教学也要动脑筋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新课改的推进,加之新课标的更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单单是机械性的识记、记忆这么简单了,更多的是如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因此,动脑筋就显得尤为重要。识记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而动脑筋思考则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学好语文既需要语文知识的积累更需要语文能力的提升。浅谈几点感悟:
    一、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数学公式法则的背诵识记,就和语文的字词、古诗的背诵识记一样,是一种知识积累的能力,能否在日常问题的考查中正确合理的运用则是一种知识创新创造的能力、思维迁移运用的能力。最近对语文学科教学有新的感悟,以前觉得就是看书、识记、讲解,现在经过审视发现,看书只是教学的10%,而90%在于知识的转化与举一反三,在于应用思考和思考运用。所以对大语文观的理解应该是一种思考性的语文,是一种智力和智慧活动的语文。这种思考和探究活动,和解决数理化问题非常相似。
   二、经典阅读越来越重要,要读出成绩,必须动脑筋。初中语文课本里有12本推荐必读的经典名著阅读,这绝对不是说让学生把单纯的文章看过去就完事,而是要思考感悟。比如孩子正在读的《海底两万里》,我所做的工作是收集了尼莫船长的身世,介绍印度被殖民统治以及反抗的运动,通过查阅、讲解、分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感悟。每本书在阅读完成后都要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要求孩子复述主要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了解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读懂书中的隐喻等,还要求孩子们在读完一章节,甚至全本书之后,必须要让自己获得一定的思想启迪,发表个人感想。
    三、作文写作要动脑筋。平常我们在教学中,本着一课一得,教会孩子们学习片段化写作,或者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系统性作文教学,基本写作技能孩子们都掌握了,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出类拔萃,成为一篇佳作,这就需要孩子们开动脑筋,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迁移和内化,将固定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让程式思维发散转化成创新思维。
    四、考场阅读更要动脑筋。如同做数学题一样,考场阅读,一般的思考途径,主要是概括和表达。概括能力要通过不断通篇阅读总结提炼,多看文章提取,而概括主要情节,提炼文章主题,恰恰考的就是基本功。如果不做题,没有海量阅读,不去上千次的概括总结,就很难具有情节概括和文章分析的能力,仅仅靠死记硬背而不动脑筋概括是绝对不行的。概括能力,也必须在日常的概括活动中产生。再加之,近几年对于学生独立思考的主观题的考查逐渐增多,那么在做题和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让我们开动脑筋去做而后教,学生开动脑筋去练而后学。
    五、语文是灵活而有思想的,需要高度思考和开动脑筋,绝对不是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语文教学首先要帮助孩子们找到感兴趣的点,从而培养他们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语文学习更是一种深度挖掘的功夫,需要思考感悟、切磋交流。作文要让学生主动去写,大胆去创作,然后教师认真批阅;文章阅读要深入精细,从各个角度分析和挖掘,培养学生发散性、开创性思维。一旦学生具备运用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考试的阅读就会像做数学题一样,自觉地思考出答案,概括出文章主旨。
   总之,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必须培养动脑筋思考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