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要在成功高中深度研究追踪教学考问题?

(2022-06-08 15:47:35)

     一、成功高中教学突破的问题点在哪里?
    成功学校建校二十多年来,立足于中等生学情,致力于破解中等生成绩提升这一举世公认的难题,取得了显著成就,小学、初中、中考、高考教学成绩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唯独高中一直在低层次桎梏中徘徊,难以自拔。
    凭心而论,成功高中师生整体素质是比较高的,领导抓的辛苦,老师教的辛劳,学生学的苦累,教学成绩也是有亮点的,尤其是本科上线率高出全省平均线百分之三十以上,但是一本上线率偏低,高分学生太少,与总校的目标考核任务和家长的期望值是有较大差距的。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教、学、考”这三个字上。一是对“教”“学”“考”的认识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存在偏差和误区;二是对“教”“学”“考”的标准的认定是模糊甚至茫然的,导致难度降不下来。前者通过讨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者问题比较突出,还需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对教学考标准认定的观念要纠错纠偏;二是对教学考标准要知行合一。

      二、高考试卷命制标准与平时上新课测试标准不一致怎么办?
     大家知道,高考试卷命制标准是“3:5:2”,那么,我们在高一高二教学中遇到的各种资料网站中的测试卷必然也都是按照“3:5:2”的标准命制的,用这样标准的试卷测试我们的中等生,难度不匹配,自然就会出现考非所教考非所学的现象,这也是我们反对平时测试不能随便拿来一套现成测试卷测试我们的中等生的理由。
    初中包括中考复读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考卷的命制标准就是“7:2:1”,老师拿到的测试卷也都是专家按照“7:2:1”标准命制的,所以老师一般不用动脑筋思考这套试卷是不是符合“7:2:1”标准,只要符合教学要求,直接拿来考就可以了。高考复读上的是复习课,也不存在自行命制试卷的问题,自有大量的测试卷以供备选,只要用心筛选,总能找出符合教情学情的测试卷。                         
    为什么说高中老师对“7:2:1”或“6:3:1”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高考试卷是按照“3:5:2”的标准命制的,而针对成功学校中等生的学情,这个标准显然难度系数偏大,我们提出了A班学生按照“6:3:1”的标准教学,B班学生按照“7:2:1”的标准教学这一重大调整。这个调整虽然老师是认同的,实则也是无奈的选择,即针对我们的中等生,在上新课阶段,我们自愿舍弃600分甚至525以上的分数,全力以赴拿下目标内的分数。                          
    问题来了,平时的测试卷哪里来?答案自然是自己组织老师命制。命制依据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就考什么。现在大家明白我们这几个月反复讨论教学考关系问题的重要性了吧?    
       
    三、为什么考卷命制标准的界定是战略问题?               
    相信大家现在已经认识到教学考关系问题的讨论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战术问题,而是关系到教学考标准的战略性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要展开对高中一二年级各科“6:3:1”或“7:2:1”测试标准的研究。请大家重新回听一遍我在培训群发布的语音,这是真正的抛砖引玉,您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这也是我希望的,请拿出您所教课程的观点、具体操作路径和方法,这也是这个假期培训的核心内容。   
    成功中等职业学校老师的主力来自于中考复读学校,你们在培训中面临的最突出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教学考标准如何界定的问题。根据中职生源资质,建议按照难度更低的“7:2:1”这个标准思考教学考问题。  
    我在上周高中期末试卷命制研讨会上说,考卷命制标准的界定是教学战略问题,既要防止人云亦云不顾学情跟着高考标准走,也要防止自降标准一味迎合教学降低试卷命制难度和层次让试卷命制庸俗化。 
    我们现在讨论的“7:2:1”或“6:3:1”测试标准,实际上也是高一高二阶段的教学标准,这是根据我们的学情决定的。那么,这个标准如何量化到具体课程,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反映出来,这是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重点。

    四、坚定“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自觉性!
    如何界定和量化考核“7:2:1”或“6:3:1”,落脚点就是“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评判标准就是考卷。
   “7:2:1”对考卷命制的模糊要求是:满分100分的考卷,平均分要达到75分左右,90分以上要有人,杜绝40分以下。
   “6:3:1”对考卷命制的模糊要求是:满分100分的考卷,平均分要达到65分左右,90分左右要有人,40分以下人数要控制。
   各科考卷命制量化考核标准具体推导办法:
   如果按照7:2:1的标准命制试卷,以化学课为例,A班要求90%左右的学生拿到这个7,60%左右的学生拿到这个2,30%左右的学生拿到这个1,合计平均得分78分;B班要求80%左右的学生拿到这个7,40%左右的学生拿到这个2,0%的学生拿到这个1,合计平均得分64分。
   如果按照6:3:1的标准命制试卷,仍然以化学课为例,A班照样要求90%左右的学生拿到这个6,60%左右的学生拿到这个3,30%左右的学生拿到这个1,合计平均得分75分;B班照样要求80%左右的学生拿到这个6,40%左右的学生拿到这个3,0%的学生拿到这个1,合计平均得分60分。
   其它科目也可以按照这个办法推导出试题命制标准成绩。
   通过对预估成绩、实际成绩和标准成绩的比对,评判考卷命制水平,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水平。
   到了高三,新课已经上完,进入全面复习阶段,教学考的问题就简单了。这个阶段,一轮、二轮、三轮复习,现成的测试卷多如牛毛,如何考?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多种方式筛选符合教情学情的试卷,反而不需要绞尽脑汁命制了。

高一年级主任邵金泉跟帖:
认真学习了集团领导关于高中试卷命制的6:3:1和7:2:1标准以及对我的悉心指导,明白了在高一年级试卷命制中如何按照6:3:1标准进行命制,针对成功高一学生的学情,对A和B班学生均按照6:3:1的标准命制考卷。以我所带地理学科为例:A班学生,60%的基础题有90%的学生答上,就是54分,30%的中等难度题有50%的学生答上,就是15分,10%有难度的试题有20%的学生答上,就是2分,这样算下来A班均分为71分。B班学生按6:3:1来量化,60%的基础题有70%的学生答上,就是42分,30%中等难度试题有50%学生答上,就是15分,10%有难度试题对B班学生不要求,按照0分计算,这样B班的均分为57分。如果按照这个量化标准来进行我们的日常教学,老师们针对学情降低授课难度,让学生在高一结束时把基础知识掌握70%到80%,就非常好了。王总及任校长这几个月来反复给我们指导和培训,通过命制高质量的试卷来把握“教”“学”“考”之间的关系,在高一和高二如果我们协调好三者间的关系,把它很好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高三年级主任安昌鸿跟帖:
针对我校高中“教、学、考”脱节现象,王总多次给予指导,结合王总统一讲解及对我个人多次辅导,根据我校实际学情,按6:3:1(高一)和7:2:1(高二)教学测试标准进行试题命制,以我所任教的化学学科满分100分为例:A班学生,60%的基础题有90%的学生答上,就是54分,30%的中等难度题有60%的学生答上,就是18分,10%有难度的试题有20%的学生答上,就是2分,这样算下来A班均分为74分。
100*60%*90%+100*30%*60%+100*10%*20%=74分
B班学生除去厌学的20%学生,剩余80%按6:3:1来量化,60%的基础题有80%的学生答上,就是48分,30%有中等难度试题有50%学生答上,就是15分,10%有难度试题对B班学生不要求,按照0分来算,这样B班80%学生均分为63分。
100*60%*80%+100*30%*50%+100*10%*0=63分
同样按此标准指导我们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从高一开始降低授课难度,重视夯实学生基础,激发师生“教学”兴趣,高二时选修课程有一定难度可调整为“7:2:1”模式,高三在夯实了基础的条件下,慢慢向“3:5:2”标准靠拢,如果我们“教学考”落实得力,效果明显,通过考前评估与考后分析,符合我们的预期,也可提前减少基础题,增加中等试题比例。
王总及任校长本学期反复给我们指导和培训,以现高一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事实为依据,让每位老师深度思考,做到师生共同动脑筋,处理好“教”“学”“考”之间的关系,最终解决中等生增分,全面实现低进高出,对此我信心满满。

成功高中校长高兴斌跟帖:
    高中“教、学、考”要转变观念、吃透关系、落实当下。
    自今年三月份以来,集团领导引导大家对“教学考”关系的高度统一展开研讨和分析,站在哲学的高度,理论的深度,结合中等生学情,指导我一步步严密的推理论证,让我彻底明白“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道理和意义,这种“动脑筋分析问题根源,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的精神和干劲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如何抓好落实,谈谈我的想法。
    一是各任课老师要本人制定量化考核标准。
    以我本人所带数学学科(满分100分)为例,按6:3:1(高一)和7:2:1(高二)。A班学生,60%的基础题得分率为90%,就是54分,30%的中等题得分率为60%,就是18分,10%有难度的题得分率为10%,就是1分,这样算下来A班均分为73分(100*60%*90%+100*30%*60%+100*10%*10%=73分)。换算成150分就是109.5分。换句话说如果严格落实“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话,A班学生数学均分在109.5分左右,这就是标准;B班学生,60%的基础题得分率为80%,就是48分,30%的中等题得分率为40%,就是12分,10%有难度的题得分率为0,就是0分,这样算下来B班均分为60分(100*60%*80%+100*30%*40%+100*10%*0%=60分)。换算成150分就是90分。也就是说,B班学生平时考试数学班级均分在90分左右。高二依次类推。
    二是依据标准做好高一高二考卷命制工作。
    还是以数学学科为例,通过组内研讨,制定出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假如就是上述标准),对于考试试题命制,其对应的标准就是A班均分109.5分,B班均分90分,上下浮动0-5分,而且90分以上要有3%左右的学生,50分以下人数控制在5%以内。作为命题老师,试卷的难度、梯度、区分度把控是量化的、精准的,而不是模糊的、大概的。命题人要在充分把握学情、教情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理论依据以及上述标准命制试卷,这样的考试成绩才能真正评价教师的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程度,才能体现阶段性考试的功能,才能增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
    三是依据标准做好高一高二教学工作。
    还是以数学学科为例,大家都知道,新课改下,课程标准取代了考纲和考试说明,高中数学每一模块,每一章节都有基础性内容,技能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拓展性研究性材料,老师怎样备课,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教到什么程度,要求学生在高一、高二掌握到什么程度,标准是什么?上述考卷命制要求就是标准,具体到每学期每个章节来说,学情与课程标准就是依据,举例说明,在“函数单调性”中,所有基本初等函数在定义域下的单调区间和单调性、定义法求简单函数单调区间依据判断函数单调性就属于基础A类,要求所有学生掌握;指对数函数与幂(二次)函数的简单复合后的复合函数的单调性,非常明确的简单含参量问题的讨论属于能力B类,A班80%要掌握,B班60%要掌握;复杂的复合函数以及复杂的含参量函数单调性讨论问题属于C类,高一高二课堂就不要涉及,属于高三复习拔高类问题,这类问题如果出现在高一高二考题中,就属于超范围题。所有同一类知识的考题,难度区分要求老师要依据学情把握清楚。
    需要说明的是:一、我们依据中等生的学情制定试卷命制量化考核标准,这个标准来自每门学科每位老师,达成共识才能成为有效标准;二、我校从过去3:5:2高考考试标准指导平时阶段性考试(学情地位没有得到重视,量的积累被忽视)到今天对阶段性考试定标准,高度统一“教、学、考”关系,提升阶段性考试效率,提高教学效率,关键是降难度,这是对老师智慧和能力的考验。三、试卷命制不能为了追求高分一味地降难度,导致走极端庸俗化,要严格按照既定标准命制。
    坚信成功高中每一届同学通过两年严格的“教、学、考”训练,我们中等生的基础一定能够上一个大的台阶,再通过高三一年高考三轮复习,一定能够提高一本上线率(超越22%),也一定会实现我们的目标。

    评价: 说实话,高校长这篇体会是目前为止对成功高中“教学考”量化考核标准问题分析最透彻最到位的一篇论文。希望高中老师以科目为组抽时间在一起组织讨论,让每位老师都真正明白我们讨论“教学考”问题的实质性内涵。高中这个假期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真正达成共识,在教学考中形成自觉,成功高中的发展就会翻开新的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