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瓶颈如何有效突破,提出破解观点,发到培训群后,长达24小时,只有一位英语老师发声,而语文老师集体选择了沉默,这是另一种tang平。不动脑筋,是教研最大的di人。语文教学尤其是这样。老师不动脑筋,充其量就一教书jiang。成功不需要教书jiang,要的是动脑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老师。
昨天听的初中两节语文课,确实都很好,但是问题也是明摆着的。《卖油翁》这节课,是复习课。这篇课文不管大纲有没有要求,篇幅很短,一是学生必须背熟。这节课的预习课就是集体默写,然后学生之间交叉批阅,谁默写全对谁还有问题,一目了然,不用再浪费时间在课堂上集体表演滥竽充数的闹剧;二是对于本节课的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问题点要一一罗列出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回答,有简单的,也有象“酌”的延伸这样比较难的问题。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这节复习课才算有效果。这样明显的问题我一个外行都一眼看穿,你们初中那么多ling导专家难道就看不明白吗?课堂教学,要求的是效果,效果,还是效果。
初二这节引用古诗文作文的语文课,老师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容量很大,课堂把控也特别精彩,问题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吗?我表示怀疑。这节课应该把预习放到课后,叫“延伸课”,建议老师将课件中的关键部分印发每位同学,至少把您提取的二十多条名句要求大家必须记住记牢,然后提出三四道诸如“幸福是……”“知识是……”“早晨的……”这样的拓展作业,让学生思考包括查资料,这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出来了,也不枉老师的辛勤付出。否则就是一堂表演课。
语文教学更要“带着问题找学生,逼着学生动脑筋。”语文的识记理解和积累永远是第一位的,小学是这样,初中、高中也是这样。
冯爱玲督导跟帖:
语文教学要立足基础“授之以渔”
一、重在分析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立足基础知识扎实牢固。
昨天2022市一诊语文已考完,面对文言文的阅读以及翻译,学生的失分点依然在对字词的理解上,比如第11题“椎髻”的发饰,表示接见汉使以示隆重,学生不理解“椎髻”发饰也罢,但“椎髻”后面有“箕倨”二字,这个词语在教材《荆轲刺秦王》中讲荆轲“身被八创,箕倨而骂曰”,课文下文注释对“箕倨”的解释就是对人傲慢无礼的一种坐姿,对教材词语掌握比较熟悉的同学看见这道题。就可以联想课本里面,所以就能做对,如果对教材中的词句理解不透彻,做题就比较纠结。另外,文言翻译中“以其党为假守”,“假”属于一词多义现象,有“真假”“借”“代理”等词义,结合前后语境,这句话应解释为“安排自己的党羽代理郡守”,而相当多的同学理解为“真假”的“假“,另有“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中“亡”的意思,初中文言文教材中就讲过“亡”通假“无”,这个知识点初中就讲过,高中还经常遇到,做题时经常提醒,可是有同学真正面对的时候,就翻译成别的。
二、试卷讲评课力争有效高效。
通过对试卷的预估,哪些题是属于个性问题,哪些题属于共性问题;失分原因是态度不端正造成的?还是非智力性因素造成的?还是滚动纠错不达标造成的?预估时要了解的清清楚楚,充分掌握学情,就掌握了课堂,课堂就能做到重拳出击,集中针对共性问题解决;课堂要还给学生,共性问题由学生通过小组互动探究,共同解决。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取而代之。越是到最后越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问题真正的思维过程。课堂主次要分明,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就是“主”,课下辅导解决学生个性问题是“次”;课堂主体内容要分明,试题涉及到的基础的必备知识在预习课中必须解决,需要背诵的知识也应该在课前解决,而主阵地的课堂要解决的是分析错因的来龙去脉以及解决办法,做好堂堂的延伸,达到举一反三以至举三反一,课后要做的是整理和归纳。
三、复习课重在反复纠错滚动、把简单的问题重复做,重复的问题做精细,“带着问题找学生,逼着学生动脑筋”,老师运用智慧做好知识点的归纳延伸,学生动脑筋,把学到的基础知识转变成解题的方法和技能技巧,如果每一节课每一天能扎实落实,何愁成绩不增分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