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与“教、学”关系的思考

(2022-03-19 15:03:47)

    一、讨论教、学、考三者关系的重要性。

    高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通过对成功高中日常教学管理的考察评估,我们认为成功高中领导、老师、学生在教育教学上的付出与考试成绩不相匹配。原因可以找出很多,但高一高二日常大大小小的检测性考试在目标导向上存在严重问题,主要一是脱离教情学情实际,按照高考标准命题检测,难度和综合性超出能力范围;二是不重视日常检测性命题,往往考非所学,考试题型与日常教学脱节现象比较严重;三是相对偏低的成绩极大地打击了老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以致于部分学生破罐子破摔,恶性循环,一败再败。
   高一高二日常考试主要是由老师自己命题,如果“考”的目标导向存在偏差,“考”的标准脱离学情,“考”的结果自然不能真实准确反映教学实际,“考”不仅未能促进教学,反而阻碍教学发展。所以讨论并解决好教、学、考三者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二、对教、学、考含义的界定。

    教,是教师的责任,教的对象是学生。对于教的理解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传播知识、文化、技能;第二层:教书育人;第三层:传道、受业、解惑;第四层:培根、启智、铸魂、润心。
    学,是学生的任务,学做人,学知识,学文化,学技能,学创新思维,学社会存在的本领。
    教和学可分为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若干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
    考,是检验教与学成绩、成效、成果的主要手段和标尺。

    三、对教、学、考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十多年来,我们在教与学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成功系列创新教育教学法之精髓主要体现在教与学上。我们对教与学的研究是有优势的,但是我们在考的研究上下的功夫还很不够。
    
    考是教与学的度量衡。教师教的能力、水平、成果,学生学的程度、成绩、结果都是通过“考”体现出来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都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课本,就是教纲。考试考什么,也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考纲。不仅有考纲,而且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业的考试院所,专门研究试题命制,按照考纲和区域教情学情,命制出各类试题,通过考试,选拔录用人才。

    长期以来,我们过份依赖各类命题机构成熟的测试卷,高考卷、中考卷,最不济也是期中期末考试卷,一抓一大把,不顾及学情,随便取一份就去考学生,往往考下来才发现问题多多,要么考非所学,要么难度系数不符,要么综合性太强。特别是阶段性测试,比如单元章节过关达标测试,一些老师也随便选取现成试卷,不分析不讨论,直接拿来考学生,一考就烤糊了。
   必须明确,高考中考等大型考试,属于选拔性质,中考过了分数线就继续上高中,高考过了分数线就继续上大学;而平时的阶段性考试,属于检测性质,通过考试检测教的成果、学的程度,找出教和学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调整下一步教和学的方向、路径以及着力点。上新课阶段,如果拿选拔性考卷考学生,就犯了原则性方向性错误。


   四、规范考卷命制,让考真正成为教与学的度量衡。

    对于中等生占主流的成功高中来说,高一高二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掌握运用基本技能。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或基本对的”。日常测试主要目的是检测知识掌握程度,找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测试性考卷可以用高考范式,但是绝不能命制难度系数和综合性与高考标准一致的题考学生,否则导致的后果就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中考、高考年级进入复习阶段,按照正轨中高考模拟训练,高水平题型多如牛毛,重在选题。只要下功夫,适合学生学情的考题是能够选出来的。这是我们的优势,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种不用动多少脑筋的“笨办法”传给非毕业年级后,不顾学情,从现成题库或各种资料中也按中高考标准随意选取,东施效颦,囫囵吞枣,导致的后果就是成绩与教学不符,打击信心,恶性循环,越考越糟。长此以往,学生怕“考”,老师也怕“考”,“考”不仅未能促进教学,反而成了阻碍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考三轮复习往往有一个怪相,一轮复习在做综合题甚至套题,到了二三轮才发现问题最大的还是基础知识欠缺,于是乎又回过头满堂灌补“三基”,违背教学规律,年复一年,陷入怪圈,难以自拔。究其根源,表面看没有处理好教学考之间的关系,实质上还是人性使然,为教而教,不动脑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感性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反观兰州成功初中,在长期的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中,探索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路子。初一年级主任宋霞安在培训群发的文章,大家可以再看一看,尤其是他们的日常检测命题严格按照总校要求“难中易”比例“1:2:7”,值得我们深思。这个比例绝不是哪一位领导奇思妙想得来的,而是他们历经挫折和磨难总结出来的。兰州成功小学做的也不错。

    五、抓紧制定“考”的量化考核标准。 

    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都是有依据的。教材和教纲是老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依据。而考纲和考点是考的依据,也是教与学的目标。各分校要根据考纲和学情制定校内考试命题标准并进行量化,缺乏量化的标准等于没有标准。

    如果考是一条路,中考和高考只是这条路的阶段性终点。在通往终点的过程中,是由若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小考铺出来的。单元章节过关达标考,月考期中期末考,每堂课提问练习做作业都是考,每个阶段的考的任务、目标和侧重点是不同的。高考中考等大型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国家重视,专家命题,是衡量标尺,其科学性合理性得到普遍认同,毋庸置疑。但是其他大大小小的过程性考试属于检测性质,重在发现自己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整改提高。由于教情学情千差万别,如果不顾学情,也用同一把标尺衡量,一刀切,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教和学的量化考核标准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体现,那么考卷的量化考核标准又是用什么来体现的?当然还是考分和成绩!
   考分是最直观的衡量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在教与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拿出一个高一高二考分参考标准,这个参考标准有三个传统取值,第一个叫大多数,三分之二,如果满分是100分,取70分;第二个0.618,黄金分割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60分万岁;第三个是50分,中值线;当然还有一个极限分,三分之一,30分。对于同一年级来说,合格的考卷应该是平均分值60分左右,高70分左右,低50分左右。个人分值最高接近100分,最低不要低于30分。

    有老师质疑,上述观点与总校的命题要求是否相悖?不仅不相悖,而且相辅相成,是总校命题要求的升级和升华。我们不能矫枉过正,走极端,更不能曲解“学什么就考什么”的实质性内涵,要按照高考中考范式命题,这是基本原则。为了温故知新,防止前学后忘,边学边忘,期中期末综合考试本期所学占比70%,前期所学占比30%这个比例不能变。单元章节过关达标包括月考,在每学期总成绩中可以占到百分之三十,期中成绩百分之三十,期末成绩百分之四十。
    本文提出的参考标准和数字主要以兰州成功高中为标的进行研究讨论,兰州成功初中、小学和河西成功高中、初中、小学在讨论时不要照搬照抄,以免误人子弟,贻笑大方。

    成功人有崇高的使命。在前进的征途中,每天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选择。努力重要,选择更重要。遇到困难,我们选择战胜困难;遇到问题,我们选择破解问题。我们有坚定的信仰,我们一定会破解前进道路上一道道难题,战胜大大小小的困难,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魏生堂督导跟帖:
    王总通过对高中教学中“教、学、考”三者关系入手,深刻剖析了“教与学”的成果是通过“考”的手段和方式来体现的辩证关系。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学长期在这种“老师和学生的付出与考试成绩”不成正比的怪圈中挣扎前进,究其原因正是在这种揠苗助长式的“考教学”环境中负重前行。
   “考是教与学的度量衡”正是我们目前困境的突破口,王总一针见血的指出:“平时的阶段性考试,属于检测性质,通过考试检测教的成果、学的程度,找出教和学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调整下一步教和学的方向、路径以及着力点。上新课阶段,如果拿选拔性考卷考学生,就犯了原则性方向性错误。”尤其是对非毕业年级的考试是必须要突破的一道关口。毕业年级的三轮复习和非毕业年级的新课有着质的不同,毕业年级的考试训练主要是考验老师的选题能力,复习课的基本要求是解决从会中找到不会的问题;而非毕业年级的考试主要考验的是老师“筑三基”的能力,新课的基本要求是解决从不会中找到会的入手,引导学生“筑牢三基”。
    我们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与学的现状与考试卷的难度要求不能同频共振,也就是说老师的课堂讲练在筑三基,而平时衡量教学质量的考试卷则是以选拔性考试中与高考难度相当的模拟卷在评价教学,这样就存在“考”和“教与学”明显相悖的现象,不但不能够及时找准教学中的问题,反而把存在的真实问题掩盖了或者忽略了,从而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无论是应届高中还是应届初中都存在此类问题。为此对于非毕业年级的平时考试题的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做到依据学情、教情、校情的实际,把准中等生的学习特点,坚持按照“抓基础”的成功学情和 “学一点会一点”的教学规律进行命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考”的难度必须和“教与学”的难度相匹配;
    二、紧抓基础是核心,“筑牢三基”是目标;
    三、命制试题要规范,即试卷结构(题型)和形式必须符合中高考试卷模式,试题设计必须符合教情和学情,做到“考”有所指(指导教学),“教”有所依(学情依据),“学”有所获(学生收获)。
    制定“考”的量化考核标准,规范命题流程,按照成绩分布统计各分数段的比例来衡量命题质量,总校教研督导处将指导各分校努力提高命制试卷的教研能力,以数据统计为依据,形成量化标准,让“考”真正成为“教与学”成果的有效途径。

李泽娜主任跟帖:
    认真学习,感触很深。通过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分析教学结果,“教”“学”“考”不匹配,脱节严重。现将今后“教”“学”“考”有效协调工作的落实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一、当堂检测题吻合一节课重点,复备检测题对应的知识点、考查的目的以及结果。从每节课“教”的重点,落实“学”的效果,为“考”储备题目。
    二、滚动试题来源:当堂检测题的重组以及变式,附考查的知识点,重组题目以及变式题不脱离实际“教与学”的内容,根据学科情况安排一周滚动或者两周一滚动,确保阶段性测试真实反映学情。
    三、月考、期中考试题以滚动试题为参考,按照试题的难易梯度5:3:2的原则,基础题可原题再现,中等题适当变式,确保80%的同学“吃得饱”,难度题不脱离教纲,突现中等偏上的同学“够得着”。
    四、确保当堂检测题有知识点明确指向,滚动试题有知识点框架整合,月考、期中期末考试题有试卷命题依据,让“教”有重点,“学”有收获,“考”有依据。

李雪亮主任跟帖:
    我们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就考什么。如果不遵考纲,不掌握学情,制作一套没有目的的试卷,最后只能是徒劳,更是打击老师和学生的信心。哪些内容没掌握,我们就多次滚动,把会的变成对的,只有抓住问题,找准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套高质量的试卷,肯定是集考纲、学情、教情为一体的,在遵守考纲的前提下,我认为学情尤为重要,A类生按照中考难易比例1:2:7走,拓宽学生思维;B类生必须降低难度,舍弃10%的拔高题,C类生抓70%就可以了。老师必须时时尊重学情,依据学情命制测试卷,难度过高师生容易丧失信心,破罐子破摔;难度过低不能起到教学检测作用。只有科学合理规范的命题,才能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张永刚主任跟帖:
认真学习了王总关于教、学、考的指导意见,使得我茅塞顿。以前我们只重视教和学,而忽视了考这个重要环节,平时命题追求和别的学校试题保持一致,而忽视了我们的学情,导致老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费劲,最终考不出理想的成绩,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今后我们不仅在教和学上要多下功夫,而且在考上要多下功夫,精准定位,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获,找到学习的乐趣,最终达到成功系列创新教育教学法中要求的“抓主流促优秀”,使得各类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鲁颜锋校长跟帖:
    认真学习了王总关于教、学、考之间关系的指导意见,结合初中老师在命题方面的实际情况,我们成功初中在教、学、考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经过思考,我们要在以下三方面改进提高。
    一、非毕业年级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提倡在课堂上过多地以中考题为例题,让学生去做去讲。对于我们的中等生来说,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学生听不懂就会放弃学习,就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命题中,尽量少出现中考原题,因为学生新知识还没有学完,缺少综合性的训练和系统的复习,学生还不具备做中考题的能力。如果成绩考不好,学生学的没有信心,老师教的也没有信心,打击一大片,这样的命题是不负责任的,对老师的考核是不公平的,也是不能真实反映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的。长期下去,部分学生就会自我放弃。所以对于非毕业年级来说,不要随意就拿中考题考学生,要做到学什么考什么,在平时的考练中,考试题中要有60%的题来自课后作业,30%的题来自新华书店统一发的配套练习册,中考原题最多不要超过10%。
     二、对于毕业年级来说,新课知识已经学习完了,学生经过了二轮复习的专题训练,初步具备做中考题的能力,而这时的每次考练,就要完全以中考标卷为主,严格按照7:2:1的难度标准来命题,以往年的中考题、模拟题、一诊卷为参考依据进行考练,查缺补漏,每做完两三套标卷后,老师就要出一套滚动卷,用来加强巩固和提高。
     三、对于毕业班不同类别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滚动卷,滚动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滚动也是要分层的。对于年级前50名的学生 ,滚动时的侧重点应该在7:2:1中的1上下功夫,而对于这样的学生,每次的滚动不一定要有标准的试卷,有时候用一张纸条写1-2两道题就可以了,重在变式上。而对于50-300名的中等生,在抓好基础题的基础上,要在2上下功夫,要在中等难度题上做好变式题的滚动,要让中等生在掌握基础题的前提下有所拔高,要在中等难度题上有所突破。对于中等生或中等偏下学生来说,滚动的侧重点应该在70%的基础题上,对于难度题和拔高题要果断舍弃,能完全掌握每套题的70%,考上高中还是没有问题的。对于不同滚动卷命题中,原题和变式题的比例可以按照1:1的标准,变式题的难度和原题相比,难度和灵活度要稍微高一些。
    总之,命题要以考纲为依据,同时命题是一个老师能力水平的体现,关键还是要动脑筋,要符合学情教。命制一套好题的标准是什么?既不是无限度的降低难度就是一套好题,也不是增加难度,把学生考的难倒了就是好题,而是能真实反映教与学的真实情况,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考出的成绩和平时的学习是相符合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