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写意”

(2011-08-10 12:23:44)
标签:

学术

文化

杂谈

大师“写意”

——《华中学术》“学术史与现代学人”专栏“主持人语”

 

三夕兄主编《华中学术》,邀我主持其中的“学术史与现代学人”专栏,每期专栏发表三篇学术论文,分别研究一位现代学术大师。我要在二三百字的“主持人语”中,提要钩玄地勾勒每位学术大师学术成就与学术个性,或介绍三篇研究论文的长处与不足,原以为这点小事不足挂齿,动笔时才发现,给人们都熟悉的学术大师画像,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每一个学者对于这些大师都有自己或清晰或模糊的印象,稍有不慎,大家都会指出我的败笔。清人说画鬼易画人难,看来是画家的甘苦之言。下面是我给梁启超、钱基博、张舜徽三位大师的写意画,大家看看我画得像不?

 

梁启超

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是清末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是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旗手,他不仅深度地参与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历史实践,而且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书法等领域都卓有建树,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人文科学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对于像他这样的学术大家,研究者自己如果没有登上学术高峰,很难把握他思想与学术的全貌。我们这一选辑的三篇论文中,有的阐述他的学术视野和治学方法,有的分析他的诗性人格与史性精神,有的探讨他的小说史观及其逻辑建构,由于分析的学科不同,论述的视角有别,所以对梁启超先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篇篇都有新意,篇篇都言之成理。不过,对梁先生的综观与透视,还有待于来日,还有待于方家。

 

钱基博

钱基博先生学问渊博,尤以集部之学享誉学界,他本人对此也非常自信,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钱氏关于集部的著述主要有《国文研究法》、《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明代文学》、《读清人集别录》、《〈文心雕龙〉校读记》、《骈文通义》等,另外,于经学子学和文史校雠也有不少精湛的学术成果,如《经学通志》、《〈周易〉解题及其读法》、《〈四书〉解题及其读法》、《版本通义》。钱基博先生遗惠后学的不仅在于其学术的广博,也在于他的学术道路体现了我国学术现代转型的艰难过程。他非常重视传统学人的体验与感悟,他的学术著作多以文言文写成,而他的述学文体又都多用现代学术体式,如他的《中国文学史》体式上是现代学术形态,但书中的论述分析又兼具传统学者之长。再将他的《版本通义》与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做一比较,就更容易发现这种转型的艰辛与价值。本辑中选用的三篇文章,有的论述他在现代学术中转型的作用与意义,如王炜的《钱基博与近现代“文学”学科的生成与定型》;有的阐释他学术史研究的特点,如安敏的《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读钱基博先生〈近百年湖南学风〉》;有的分析他的个案研究,如龙珍华的《钱基博先生“志”韩愈》。论述的对象既不相同,切入的视角也各不相袭。

 

张舜徽

如今我们的中学和大学教育很早分科和分专业——中学一二年级就划分文理科,大学更是细分不同的专业,且不说文科和理科互不搭界,即使同为文科的学生也画地为牢,学文学的不必修历史,学哲学的不必修文学,其结果是这一代大陆学人视野狭窄,就像《淮南子》所讥讽的那样,“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回顾老一代学术通人“如在天际”。这一辑里选的几篇论文所论述的张舜徽先生,就是一位博涉四部国学大师:可以说他是文字学家,也可以说他是历史学家,还可以说他是思想史家,更可以说他是文献学家……但所有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涵盖张先生的“学术气象”。武汉大学陈文新、谢贵安和我校周光庆等先生的三篇文章,从不同层面阐述张先生史学的成就与特点。明年是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特发这几篇文章,一是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敬意与怀念,二是借此检视一下我们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谈书信
后一篇:再“谈”恋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