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禾强
张禾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23
  • 关注人气:2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视】语文学习的四种思维及阶级

(2017-09-16 17:15:58)
标签:

北京高考作文

高考

文化

教育

作文

分类: 土鳖原创


导语

不同的境界、觉悟、方法、天赋、勤奋程度,会造就不同的效率和结果。语文日益重要的今天,搞清楚语文学习的问题在哪、关键在哪、出路在哪,是提升语文的关键。

本文共5500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提纲如下:

1、育人的关键

2、语文的本质

3、语文的魅力与入门

4、语文入门的难点

5、四种学习思维

6、四种学习思维的阶级性

7、思维升级之难

8、语文教学与学习之难

9、各安其位,各得其所

10、教育面向未来

1、育人的关键

育人的关键是把人当人。老师把人当人,从人生美好的需要出发,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传授美好人生所需要方法、知识、技能、思想。家长把人当人,从生命全局出发,结合实际情况为孩子谋划和布局,随着孩子长大更加成熟,紧跟时代的步伐。学生把人当人,要明白自己终有一天走向独立,承担生命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并享受过程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

成人自立,在外部资源和环境靠谱的前提下,于学生而言,最需要的是自立之志。

人无志不立。没有自立之志,就没有学习成长的愿望,就没有自强不息的底气,就没有厚德载物的追求。如此一来,对语文学习的主体内容(教人自立立人承担责任追求美好)不感兴趣,学不好成了必然。

立德树人,就是把人当人,引导孩子站起来,教会他们生命精彩的方法、知识、技能、智慧。

 

2、语文的本质

语言、文化。语言是工具,文化是本质。天天说中国话却语文不好,原因是会说话不等于有文化。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让人从单纯走向成熟,从蒙昧走向智慧,从迷茫走向清醒。长期的文化浸润,可以化庸俗为文雅,化野蛮为文明,化粗糙为精致,化浅薄为深邃,化窝囊为伟岸,化腐朽为神奇。文化,使人发生由内而外的质的飞跃。

没有文化和文明,人们走向的不是成熟而是世故,不是智慧而是圆滑,不是清醒而是糊涂。最直接的,是无论怎么修饰,都会由内而外散发着审美上的不适感,缺少昂扬的生机与美好。从小学到高中,从少年到老年,可以在周围看到这样的变化。同时还会看到,还有许多人一生精彩,在不同年龄散发着独有的生命馨香。

 

3、语文的魅力与入门

语文的魅力在于让人切实体验生命美好,追求美好,享受美好。习惯了在文化海洋中遨游的人,会感受到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和喜悦。那种站在高处俯瞰人间的通透和细嗅蔷薇带来的醉人馨香,以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底气和从容,会让人爱上语文,爱上生命的美妙。

语文的入门在于看到文化的魅力。看到文化的魅力,会使人产生对美好的向往,拥有自立的志气,产生攀登文化高峰的勇气。看不到美好,有志气也缺少方向;看到了美好,没志气会选择怀疑。作为老师,既要让同学们看到文化的魅力,又要引导同学们建立起攀登高峰的志气,而后在文化润泽下成长。

爱上语文的人,醉心文化,读书不倦,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原因在此。而那些厌倦读书、生活无趣的人,正因为文化不入门。

站在教学的角度说,文化入门,就是人生入门、写作入门。一个肤浅的人是迷茫的,一个迷茫的人没法启迪读者。

 

4、语文入门的难点

自立之志。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有志者渴求生命美好,才渴望见到生命全景;无志者恐惧未来挑战,会抹黑一切使人清醒的道理,更不会去未雨绸缪为未来做充分准备。

看到美好却不去追求,是生命缺少热情。没有生命热情,既不能自立,又不能自爱。自立尚且不能,何以立人?自爱尚且不能,何以爱人?

语文学不好的,许多是无法叫醒的装睡的人。

 

拥有自立之志才会具备成长的主动性,才会对一切有益于生命的方法知识技能思想感兴趣,才会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奋力向前。

这种同学追着老师学习,提问精辟直击关键。对老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老师也乐于指导这类积极上进的同学,不自觉的会予以更多热情和关注。追着学的学生,会有一日千里的成长体验。

反之,无志者需要逼着学、哄着学或求着学。迫于面子或者升学的压力,不断压榨自己,在痛苦的煎熬中拿下一定的成绩,主要比天赋和谁更能忍。可惜,这种痛苦的学习对语文而言很难奏效。文化使人美好,而这部分人没有追求美好的志气,骨子里和语文是相斥的。

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要从四种学习思维分析。

 

5、四种学习思维

第一阶级:吃货思维。婴儿出生,吃完喝完接着睡,吃喝是核心活动。醉心吃喝的孩子原则上很少,因为精力充沛会自然进入到第二阶级或第三阶级。但追求第二阶级第三阶级受挫后,会有部分孩子退回到吃货思维,把吃喝视为生命的最大追求。学习就沦为苦不堪言不得不接受的事情。熬着、忍着,只要能有好吃的,就当是吃喝的代价吧!

 

第二阶级:乐趣思维。孩子吃饱喝足多余的精力干嘛?追求乐趣。追求乐趣是人的天性。此时好奇心强、记忆力好、学习热情高,学什么只要感兴趣都进步很快。甚至不愿意学的东西家长逼着学,也可以取得一定成绩,只是会牺牲生命热情,心理比较压抑。乐趣思维下的孩子,对感兴趣的学科特别卖力,对不感兴趣的学科,无精打采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偏科现象,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科目的乐趣予以引导,也可以通过功利得失进行威逼利诱。这两种策略导致的结果全然不同。加以引导的会提升到第四阶级,威逼利诱的会引向第三阶级。

 

第三阶级:功利思维。为了成绩继续保持排在前面,哪怕不爱学也要为了成绩玩命学,虽然没有乐趣事倍功半,但必须忍;成绩好的学科时间投入就少了,反正是轻松学也容易得高分。这个策略在语文之外的学科效果明显,甚至在中考语文(如果孩子的精力透支可以支持的话)上都效果明显,因为中考语文对文化和思想的要求并不高。好在,中考改革中,对文化和能力的要求逐步提上来了。不然,这种策略真是给高中语文学习找麻烦。这类同学的高中语文是最难教好的——别人是稀里糊涂,这群人是坚定地走在歧途上。

之所以功利思维难以学好语文,是因为功利思维反语文。这种思维下,人成为成绩的奴隶,生命美好置之不顾。一个心中装着功利的学生如何看懂那些精神美好灵魂丰富的文本?一个自身痛苦的作者如何写得出立意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字?功利思维只能抓好基础字词和答题写作套路,对语文的文化内核部分有极大斥力。这种困境,让那些习惯了功利思维的同学深陷迷茫——当了那么久学习的奴隶,忘记怎么当主人了。

 

第四阶级:生命思维。为生命美好而学习,会发现各个学科的意义与乐趣,每个学科都是了解世界的一种视角。对自己有天赋的学科,学得快;没有天赋的学科,学得慢,但也不至于因为成绩比不过而精神紧张。为自己而学习,尊重自己的天赋条件,尽吾志而无悔。正因这种平静坦然的学习心态,他们强科超强,弱科不弱。除却考试范围的学习,他们更容易通过课外拓展,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反过来促进课内学习的提升。在功利思维看来浪费时间的课外活动,在这里是重要的生命组成。

生命思维是乐趣思维的全面升级。

生命思维的孩子,可以从乐趣思维引导过来,也可以从功利思维纠正过来。这是家长和老师起作用的时候了。作为孩子,他们视野有限,不明白是非对错,很多时候只是被周围环境影响而通过模仿去行动。但终究哪一种学习思维更有益于孩子的生命,把孩子们引向何方,停留在何种生命阶级,是每个老师和家长要深思的。

抵达生命思维的关键,是家长和老师引导得当。

 

6、四种学习思维的阶级性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不同的思维注定了不同的学习结果。可怕的是,这种学习思维注定了孩子可以抵达的生命阶级;更可怕的是,这种思维也存在代际传递的特征。

吃货思维。厌学畏难,兴趣完全不在学习上,学习喜欢讲条件。这是自立之志从小就没有建立的恶果,后面即便看到文化的魅力也无动于衷。等自卑深入骨髓,就会认为生命美好和自己无关。通常他们会收集许多课外的知识或技能,以此获得自信;或者干脆自暴自弃,进入自卑消沉的状态。这类同学,需要家长们深刻自省,拿出彻底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意志,对孩子内心世界予以强势引领。否则,只靠强势压制榨取作为手段,孩子废了。

这种思维的形成,源于家庭缺少生命热情和对幸福的追求。

 

乐趣思维。典型特征是偏科,爱学的学,不爱学的尽可能敷衍,看智力情况敷衍出来的成绩不同。有时候敷衍的成绩很好,就把问题掩盖了,后来敷衍不了成绩下滑了,在家长责骂老师叹气的背景下,会干脆放弃那个学科。天赋擅长的好好学,天赋不擅长的尽可能不学,这种乐趣思维本质上是任性思维,需要家长和老师对其予以恰当引导。但不少人美其名曰尊重天性,掩盖教育和引导上的无能。

贪玩的孩子长不大,只顾着玩的孩子缺少责任感。这个责任感起码的是自爱,最让爸妈担心和焦虑的是他们不自爱,格局小,通过小聪明把自己引向难以回头的深渊。

乐趣思维的形成,源于对孩子的溺爱。

 

功利思维。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靠外在的功名来掩盖内心的苦楚,小小孩童背负着沉重的世俗压力,明明青少年却一脸暮气或俗气。青春的锐不可当热情洋溢被其视作思想幼稚,对生命真善美的追求被其视作过于天真。总之除了功利,别的都没意义。

这类同学最大的风险是,如果在争夺功利的道路上失败了,活着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注定的失败是,无论争夺功利是否成功,人生已经毁了。

功利思维的形成,源于功利主义家风或周围环境的影响。

 

生命思维。这是真正美好的学习状态,也是唯一能够学好语文的思维,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引导维护。一个在世俗污浊中依旧可以保持纯粹安详的人,才能引领读者。他们自己能够感受生命美好,也愿意通过自己的热情和努力带领更多人感受美好。生命美好的种种品质和优秀习惯,最终都会在这类同学身上出现。他们通过学习赢得的,不仅是成绩,更是人生。

生命思维的形成,或是靠世家传承的底蕴,或是靠家长老师的悉心教导,以身作则,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生命思维的人,吃喝香甜、乐趣满满、功利自足;功利思维的人,饮食无味、乐趣丧失、生命灰暗;乐趣思维的人,醉心吃喝、避重就轻、自欺欺人;吃货思维的人,初期吃喝玩乐忍受痛苦,后期饮食无味无聊迷茫。

 

既然思维会造成生命的阶级差异,为什么许多人试图升级思维却无从下手?这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

 

7、思维升级之难

思维升级的关键,在自立之志。思维好比一个人的操作系统,童年时期是童年版,少年时期是少年版,青年时期有青年版。随着年龄渐大,任务处理对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很多人却拒绝升级,面对新任务就只能慢腾腾地处理或者干脆死机。

为什么要拒绝思想升级?因为升级需要的硬件不具备。硬件不支持安装新系统,想升级也升不动。这个硬件是什么呢?是志气。

有志于生命美好的人,遇见新系统会毫不犹豫地重装,升级之后整个世界焕然一新。有漏洞没关系,及时打补丁就可以了。但志气不足的人,遇见新系统会因为驾驭能力不足而退却,迷恋旧系统的熟练,畏惧系统升级后的未知与熟悉新系统的麻烦。越高级的系统指向越精彩的人生,但没有追求精彩人生的志气和决心,会自动选择无视。

已经是青年了,还停留在童年少年的啃老思维依赖思维里,怎么会有青春的意气风发、锐不可当?

思想升级之难,难在自立之志的匮乏。没有一往无前追求美好的决心和意志,就没有自我否定涅槃升级的勇气和魄力。

有了自立之志,才敢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升级。

 

8、语文教学与学习之难

如果传授文化,学习的奴隶们会说,鸡汤无用不要胡扯,因为文化超出了他们对语文的认知。如果传授答题写作的套路,学习的主人们会说,这些是皮毛,知道了之后练习就行;学习的奴隶们会说,教了这么多套路我还是没提高,你教的不行!如果以道驭术两个都教,学习的奴隶们恐惧了:肯定是胡扯!瞎忽悠。学习的主人们会两眼放光:原来这才是语文!可惜这样的同学太少了。

老师掌握着语文的精髓,可大部分人只想学一点皮毛。这是教学的尴尬。

 

对学习者而言,同样面临艰难的选择。是正视问题蜕变向上还是掩盖问题继续自欺?对绝大多数被考试榨干了精气神的同学而言,这是个要命的挑战。

所以,在没打算升级的人看来,叫醒他们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引导同学们思想升级,是个非常有挑战的活。正因如此,那些主动上进的孩子在老师的眼里就是宝。

回到根本,还是那四个字:自立之志。

 

有了自立之志,才会从追着教变成追着学,从求着学变成追着学。不抓住自立之志这个根本,学习和人生终究要失败。

 

自立之志难吗?不过是让一个人具备物质自立和精神自立的决心和勇气,相较于自立之外的更多责任而言,自立是最起码的生命要求。

自立之志难吗?对于陷入吃货思维乐趣思维功利思维的人来说,又仿佛难于登天。让一个小学生看高中生的题,当然难于登天。一步步走过来,循序渐进,就不过尔尔。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9、各安其位,各得其所

生命思维呈现在诸多阶层中,让不同天赋和条件的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美好方式。

就个体而言,活出最美好的样子,才是务实的追求。无论能力大小、地位高低,为这个世界贡献了力量,发出了自己的光和热,世界因我们而更美好,足矣。

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施所长,享受美好人生。

 

10、教育面向未来

教育面向未来。青少年决定未来。不基于时代背景和未来使命的教育,是空中楼阁。但这种面向未来的属性,使得人们难以把握教育的关键,往往因为现实需要又沉溺在短浅的目光中,不仅无视未来,更无视生命最基本的需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需要百年的眼光和格局,需要俯瞰人生的高度和境界。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和历史使命。当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时候,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是必然的。经济腾飞以后,人们对文化的深度渴望也是必然。文化复兴、文化自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真正的教育,赢得了考试,更赢得了人生。

 

人无志不立。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许多人中途倒下了。未来,我们的孩子会一直前行吗?他们的人生会真的走向美好吗?

 

一起回顾两段关于读书的至理:

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大校长 蒋梦麟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

 

 

蟑螂才尽

2017914

或问:志从何生?如何保持?

对曰:初心何在?何以丢失?如何找回?如何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且看下篇《论志气的诞生、成长、消亡、找回与增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