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宝坻大觉禅寺、潮白河湿地、小辛码头。天津232.

标签:
新天津 |
分类: 新国内 |
2016.9.21.今天早餐后,和房东结账出发。高总信仰佛教,要带我们去他朋友所在的禅寺。嘿嘿,太好啦,大家喜出望外。三辆小车一路急驶,很快就来到了宝坻的大寺庙。
宝坻近年变化太大了。前几年我知道,宝坻新建了“玉佛宫”,一直想来看看。据说宫里有泰国国王赠给中国正国级官员的玉佛。还汇聚了不同时期数千件佛教艺术珍品和很多佛教圣物。 宝坻原有一”大觉禅寺“,当地老百姓俗称其为“东大寺”,是相对于另一座被老百姓俗称“西大寺”的广济寺而名;据载,大觉禅寺始建于辽重熙二年(公元1033年),曾历经金、元、明、清四代,近千年以来,殿宇建筑恢弘,高僧云集,香火极繁盛;然而,一座名刹,不幸完全毁于上世纪那一场纷飞战火之中,仅剩下小小局部,令人扼腕。 宝坻上述两寺和辽代陀罗尼经幢是三处市级文物。下次来宝坻一定要都看看。 车子停在新建的大觉禅寺前,其对面就是宝坻温泉城。高总打电话后,进入寺区。恢复重建的大觉禅寺总占地面积约47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总投资逾8亿元。 按照功能区分,寺院为三个区。其中佛教朝圣区包括大藏经楼、大雄宝殿、圣像广场配殿、山门殿等,文化教育区分普陀宫、佛学院与国学院、国际禅修中心、闭关中心等,生活辅助区包括云水堂、居士住宿区、僧院、安养堂、永年堂等。 在斋堂前下车,据高总朋友介绍:“大觉禅寺在建设上参照了唐、辽初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现代功能需求相应,设计以我国古代宫殿常用‘化家为国’的模数格局和体现以佛为中心的佛教文化特点,其中朝圣区(中轴线)各殿宇有序排列形成了如一条腾龙,蜿蜒疏朗。” 这朋友领着大家参观。寺院由大雄宝殿、山门、配殿、佛教文化研究院等建筑组成。寺院在布局特色和材料的运用上,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现代建筑之长,气势磅礴,立意高远,创造出和而不同、圆融无碍,且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精品。 如今寺院的土地庙、龙王庙、斋堂、多功能用房等9幢殿宇已经封顶。多功能中心、素食中餐厅、素食西餐厅、客堂等也都完工了。 崭新的大雄宝殿内,三座铜质大佛像还在建造。 大殿前的广场还是草地。那个水泥框架上面,将是33米高的观音菩萨佛像的台基。 占地巨大的寺院,各类殿宇真不少。我们大致都转了转。 我心里还是想进玉佛宫去看看。高总那位朋友说,前几年玉佛宫天天开放,门票100元。由于参观的人少,一直亏损。维护玉佛宫的工人也要40几人。近一年来被关闭了。噢,可惜了。 我就走到围墙边上,使劲的拍照吧。玉佛宫主殿建筑堪称梦幻庄严,总高达48米,拔地起处是三重退进式汉白玉大须弥殿基,雄厚博大,殿身八向、四面、五楹,以应八方四维,殿宇顶部八角攒尖,聚于正中镏金宝顶;自上而下寓意为上契圆满天心,汇通八方人文,以承博物之德。外观通体仿佛金待放,端庄圣洁、惟兹惟美。 大家转了一圈,回到了斋堂。 谢过了高总朋友,大家乘车离开。 下一站是到潮白河边,看看马上要开工建设的“潮白河湿地公园”。 车过潮白河大桥,两侧的河面上,有很多垂钓的平台和小船。这是沿岸的居民出租给垂钓者用的。我们在一个水闸边停车,大家拍拍照,休息一下。 再上车,高总领我们驶往号称是千年古码头的“小辛码头”。这也是天津将要复建的一处古迹。车子沿着河堤开了一阵子,下河堤,穿过“九河漕运”的木牌坊,停在古色古香的小辛村委会楼前。 这是个小广场。一座小拱桥两边是荷花池。桥对面就是村子。 村子很小,只有80户人家300多村民。有一两个骑车来的游客在村里转悠。这里没有商业的浮华,只有自然和谐的生态,和朴素真实的环境。小村让人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村头几棵粗大的“泊船柳”,虽然历经几百年已像古稀老人弯曲的腰,但硕大的树冠仍深藏着一份深情,年年最早发芽最后落叶,给人们带来一片绿阴。小桥两侧,各有一个不知修于何年的圆形水池,它们因处在大黄庄洼龙形水系汇合位置,被百姓称为“龙眼”。 道路指示牌上的“古遗址”没有找到,问了村民才知道,还没建呢!好吗,这古遗址还得新建啊!哈哈,也许他不理解情况吧。 回到小广场,在边上有块石头,上刻:了凡广场。继续前行,有个明朝官员模样的塑像。雕塑的是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儒释道研究学者了凡(原名袁黄)。 据说,当时“了凡”任宝坻知县,在任时他不仅把江南的水稻种植技术引入宝坻,而且还著写了《宝坻劝农书》,并多次到小辛码头村指导农民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当时他的代表作《了凡四训》,广为流传,时至今日仍被人称为启迪人生、滋养身心的杰作…… 原来这里是天津水稻的发源地啊。这个广场的后面是小辛码头村的水稻文化园。 园区内有30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水稻品种,品种虽多,但从外观上看,好像没嘛区别,长得都一样。里面有很多稀有品种,像意大利黑米什么的都有。现在稻米还没成熟,正在吐穗,等到秋收时,五颜六色的水稻,一定又好看又好吃。 稻田四周被彩条布围了个严实。这是为了稻田里的螃蟹跑出去。潮白河给这里带来的更大恩惠,是养育了万亩稻田。小村人均拥有10亩土地,由于有丰沛的水源,再加上地势低洼可自然储水,绝大部分土地都是年产千斤的稻田。 这些年,乡政府为促进农民增收,又专门组织学习利用稻田,发展泥鳅、河蟹生态养殖。正因为如此,这里的稻田就像村民手里的金饭碗,吃饭稻米喷香,尝鲜鳅肥蟹黄。 稻田里养螃蟹,蟹苗撒出去容易,再想打捞上来,那可就费劲了。民间有句俗语“七上八下”,指的是农历七月上旬八月下旬,螃蟹自己就会从水里爬上岸,到时候只要准备好一个足够大的家伙什装载就行了。 多谢高总带我们来这里,让我们知道天津还有这样一个鱼米之乡、世外桃源。上车继续回天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