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院士和中国院士的待遇PK
(2011-05-30 16:54:35)
标签:
杂谈 |
两年一度的中国院士增选,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5月25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485人候选名单。根据统计,申请成为院士的,有23位是在职或卸任的政府高官和央企高管。在6名候选人央企高管院士候选人中,中石油和中石化占三名。较知名的包括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此外,该学部有效候选人还包括上海市副市长、上海交大医学院教授沈晓明,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安监总局原副局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原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凤懋润等政府高官。这样一份名单再次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
谢礼立院士曾经在一次院士大会这样说道:社会普遍功利化,不少行政单位、地方政府把院士的数量作为衡量本单位、本地区学术水平高低的指标,好像这个区域院士多,水平就上去了。这种思路对院士的学术道德杀伤力很大。
美国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由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授权创建,是一家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私立机构,致力于为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咨询和建议。当选院士被认为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近年来美国科学院每年新增选约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目前美国科学院有2100名院士,和380名外籍院士,这些院士中有近200人获得诺贝尔奖,可见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研实力了。
和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类似美国没有大而全的实体性科学院,只有松散性的科学学会,国内译成科学院是不正确的。而且一般科学学会不直接承担项目研究工作。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学会的大部分研究项目由国家研究理事会承担管理。而且会员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不是最高学术称号,也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只是证明其学术能力强,除此之外不享受任何待遇,该上课上课,该做研究做研究,和普通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