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引致阳痿”的诅咒式警示
(2011-05-27 16:04:11)
标签:
杂谈 |
(1)
人民网揭贪官外逃新动向:(一)调虎离山式,即大部分贪官在出逃前,就已作好出逃准备。他们事先把亲属安排到国外定居,一旦感觉自己的腐败问题可能被发现,就立即藉机潜逃国外。(二)暗渡陈仓式,即部分贪官利用本单位或自己的关系,在国外开设分公司,然后把国内资金悄悄转移到国外分公司,自己一般经常往来于国内公司与国外分公司之间。一旦自己的腐败问题被发现,就待在国外不回来。(三)顺手牵羊式,即部分贪官在与国外的企业或公司打交道时,往往蓄意与这些企业或公司建立非业务关系的其他亲密关系,然后利用这层关系把亲属转移出境。
突然联想到时髦男女的着装问题,他们尤其喜欢故意磨损或开洞的衣服和裤子,但很显然,服装设计师是清醒的、务实的,该开的地方才开,比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那敏感处是万万不能随意开洞的,否则就是耍流氓啦。可我们对官员的监督力量太过虚弱,事实上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监管与约束,职场同事或周遭邻里都能看出他们身上衣服裤子的漏洞,可我们的监管部门为什么就看不见呢?到底是没看见,还是视而不见?
(2)
发生在兰州的“疯狂的石头”事件,引发社会的大讨论,无外乎三个字:法、理、情。如果从法律层面讲,那位手持砖块疯狂砸车的老者的行为明显不妥,甚至可以说违法了,毕竟车辆冲红灯该由交警部门来处罚。但是情理上的叫好和支持声音,让这一法外博弈事件陷入了尴尬境地。从老者的角度讲,在人流如梭的居民小区路口,不受红绿灯指引的车辆飞也似的冲过斑马线,对小区居民的生命安全的确是一种威胁。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什么“跳楼秀”、“跳江秀”,那些腾悬高空生死一线的玩命,实在是走投无路时候的极端行为,多数时候多数人并非不怕死,也非胡搅蛮缠,而是屡次反映或希望解决的事情总是因为某些人或部门的漠视或拖沓而令他们心灰意冷,玩一把惊险,将事情弄大,引起民愤或媒体关注后,事情却往往很快得到解决,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交警部门重视小区居民的反映,早点装上红绿灯,那么老者砖拍30辆冲红灯车事件不就可以避免吗?
(3)
浙江开化第一初级中学初三班主任丁利坚,疑因升学压力大,用菜刀割腕、割脖子自杀身亡!
可以想象,丁老师选择用相当疼痛的腕脖刀刃的方式结束生命,内心一定是绝望到了极点的。从媒体的报道可知悲剧的产生有内外两重因素:内因是丁老师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外因则是由6所乡镇初中整合而成的开化一中,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授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且老师还面临着升学率和各种指标考核的重压。据说,教两个班语文课和担任一个班班主任的丁老师,学校给其下达了两名重点高中指标。看似容易完成的任务,在丁老师看来却很难,原因就在于他带的班,生源都来自基础很差的原几所乡村小学拼凑而成。
升学率、升学指标,在我们上学的九十年代,早就存在。记得班主任老师从高二开始起早摸黑,像保姆一样守着学生上课作息,原因就在于学校给他下达了35个大学名额,如完不成任务,扣发奖金事小,搞不好就被调离重点中学去差点的学校教书,所以能够感觉到班主任老师比我们还辛苦。按理说,现在大学基本上敞开招生,中学老师的压力会小点。可这并不意味着压力解除:许多家长感慨,如今考大学或不是难事,但想考个重点高中那是相当难。很显然,压力有“年轻化”的趋势,丁老师感同身受,我也注意到身边的不少初中生,都不是背包上学,而是拖着像空姐一样的箱子往返在家与学校之间。层层压力传递,学生苦,家长难,中学老师确实不轻松!
(4)
“香港特区政府忠告市民 吸烟可引致阳痿。”市民周先生说,一朋友从香港回来送他一盒某牌子的香烟,惊讶地发现如此警示标语赫然醒目于烟盒上。他认为,诅咒式的警示语太过分了,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也用不着如此嘴下缺德啊。
记得央视新闻频道曾讨论过这个话题。香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已经达成共识,没有分歧。但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该不该使用诸如“引致阳痿、死得快”等之类的恐吓式语句,目前有争议。赞成者认为,“吸烟有害健康”的温柔式提醒对烟民实在不起任何作用,出现恐吓式、诅咒式警示可以理解,甚至还可以考虑在烟盒和烟支设计上形成对吸烟者的心理压力,最起码能够减少些烟民数量。而反对者则认为,如此警示语的出现很不道德,缺乏人性,恶毒的词句很容易引起烟民反感,劝戒作用不仅难以达到,反倒可能激发他们的对抗情绪,吸得更凶。我不吸烟,实在体会不到香烟为什么对烟民有那么大吸引力,但我还是反对在包装或警示中使用太过火的恐吓或诅咒,想想,万一哪天你看到某品牌香烟盒上印着“吸烟全家死光”之类的警示,哥们估计会气得连烟盒都一起生吞了,危害更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