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爸爸,你可以不一样

(2013-06-15 12:50:30)
标签:

时光

作息时间表

做一个

会学

要有


“‘60 后’。广州西关长大,加拿大籍华人,做过学生教过大学,读过书又出过书,打过工又做过老板,现陪孩子们一起成长。” 这是朱凡微博的自我介绍。

朱凡是地道的广州人,一口纯正、流利的粤语,说起父教和家庭教育,侃侃而谈。他有三个儿女,两个女儿在加拿大读书,幼子承恩在广州读小学六年级。

作为一名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长大,同时又移民加拿大、在加拿大成功创业的华人,朱凡对中西方教育有着独特的体会和心得,他将中西教育巧妙地融合到家庭教育中。他强调孩子的人生规划是父母的首要责任,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以及对孩子软实力的培养。

    中西教育无所谓利弊                                        

当问到加拿大教育和中国教育最大的不同时,朱凡说,西方的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读完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三),毕业了就可以做劳动大军的一份子了。中国是精英教育,一路读下去,最后到大学。当然中间也有一个分流,中考后成绩不好就去读中专、技校。而中国的精英教育,时常会有就业和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在朱凡看来,中国的精英教育无所谓利弊,

http://www.papabang.com/wp-content/uploads/2013/06/12.jpg“正如每一种植物适合于本土生长一样,无所谓好或者不好,就看它适不适合这里的生长。如果觉得这个树苗不适合在这里生长,就可以到外面去,比如有些家长想孩子个性化发展的,可以到国外去。因为中国的精英化教育是有一个模式和标准的。但也正如一些人所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比高考更公平的选拨制度。”

朱凡提醒父母们,现在很多家长有一个误区,一提到中西教育,想到的都是学校教育。其实,学校教育只是教育其中一部分。“对孩子来说,其实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在家庭里教的是一些生存的、生活的和关于价值观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学校教不到的,这本来也是家庭教育应该教的。”

    接受做爸爸的“再教育”                        

朱凡说,当太太告诉他有喜的时候,他欣喜若狂,但很快地就反问自己:做爸爸,我准备好了吗?他表示,现在很多爸爸像他一样,无证上岗,所以应该接受“再教育”。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太快,“对于爸爸这么一个角色,如果前期准备不够,就要边做边学”。朱凡跟我们分享他接受“再教育”的几个方法:


(1) 读一些青少年读物,了解当下孩子的想法;

(2) 试着从孩子的立场看世界,用孩子的言语,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同孩子交流。

(3) 参加相关的教育讲座、座谈会、培训班等,听听别人的经验、专家的意见。“爸爸陪伴孩子成长,难就难在有一份热情和一种执着的坚持。”

朱凡表示,在中国,最缺的是父亲的作用。作为打工一族的父亲,事业发展的时候恰恰是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工作有规划,家庭教育也要有规划,关键是抓一些有规律的东西。中国的家长不缺技巧,只缺观念。现在有很多书教家长怎么教孩子,但大多是个案,而个案只是一些个人感想,未必适合每一个孩子。但如果是规律,则对很多孩子有普适性。“父亲就像一个园丁,每个孩子都不同,有的是玫瑰、有的是康乃馨,做园丁要抓好一个规律,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浇水。孩子每个成长阶段都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培养。”

朱凡的太太曾跟他说:“一个父亲,如果连家都经营不好,那他所谓的事业成功就要大打折扣了。”朱凡凭借她的这个鼓励,多年来一直坚持陪孩子成长。

   每天至少 15 分钟亲子时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离不开沟通。朱凡建议,每天至少要有 15 分钟亲子时间,专门用来跟孩子交流。

http://www.papabang.com/wp-content/uploads/2013/06/June05hktrip-277.jpg

15 分钟的亲子时间做什么?朱朱凡特别指出在亲子交流中要注意的两点:其一,吃饭时尽量不要谈严肃的话题;其二,在话题中少提及分数、成绩之类的东西,如果你留心到孩子已经尽力了。凡表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做法,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基本是听孩子说,引导他说。因为一般来说,小学的孩子有很多事情要说。父母先要找共同的话题,尽量不要说孩子不喜欢听的东西,可以多听听他说他想说的事情,比如跟孩子说,你最近在玩这个游戏,这个游戏有什么地方好玩呀……这是一种“谈恋爱式”的沟通方式,挖掘孩子的兴趣点,挖掘双方的共同话题。这并不会特别艰难,因为父母是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只要平日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孩子的喜好,然后就可以围绕孩子喜欢的东西去聊了。“如果孩子不想聊,你可以继续多说几句,要是他还是不想聊那就不要说了,但起码每天都要有一次这样的对话。”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讲,他们跟朋友比跟家人还好。“这个时候我们要去注意他们需要些什么,比如可能特别需要经济上的支持,这时就可以教他们管理好金钱还有友谊等。可能有很多是是非非,尽量不要用教训的口吻和他们讲话,你可以讲一下自己的看法,甚至自己公司里发生的事情,讨论报纸上某个话题,因为他们已经逐渐成熟了。”朱凡补充道:“初中时期的孩子比较矛盾,想要独立,但经济上又不得不依赖家长,有时很情绪化,父母要学会体谅。”

   做一个“三陪”父母                                

在朱凡看来,好父母都是“三陪”父母。那么,他所指的“三陪”父母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学前阶段“陪玩”。这包括一些有挑战性的游戏和运动量大的活动,爸爸可以教些妈妈教不了、一定要爸爸教的东西,比如游泳或者骑单车,这将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并且一直记住。

第二,小学阶段“陪读”。三年级之前就让孩子养成按时高质量完成作业的习惯,纠正孩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毛病。不是说要陪他整整三年,这里面有一定程序。一开始,每天做作业前先调好闹钟再做。如果孩子做得好,下个星期你可以只陪一天或者一个小时,当少陪是奖励或者奖赏他一本书、带他出去玩一次,把本来应该给他的变成奖励。其实,孩子是很喜欢自由的,如果这种自由是他争取的,他就容易养成习惯。

不少家长担心陪孩子学习,孩子养成依赖,缺乏独立性。但实践证明,朱凡的三个孩子,并不缺乏独立性,老大老二小升中后入读寄宿学校,完全过独立生活,两人都考取了学校的奖学金。朱凡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帮助孩子养成按时按量做好他们当前头等大事的习惯。因为在孩子还未能全心投入、快速高效地做好一件事前,大人在场起到善意提醒的作用。”

第三个“陪”是陪聊。人是要沟通的,特别是小孩子,但是网络时代人们缺少面对面的沟通,这就错过了一些即时的、真实的反应。面对面交流,更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朱凡说道:“陪,不仅是一种亲密的接触,可增进父母与子女关系,为日后亲子沟通奠定基础,还是一种近距离观察,让你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处事为人的细节,而细节会决定成败。陪,更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你培养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教你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管教孩子“三步曲”                                  

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瓶颈,无论怎么教,孩子就是不听话。而朱凡认为,管教就是替孩子画定界线,从设立底线入手,让孩子有安全感。有了界线,人心里才会踏实,犹如马路上的人行斑马线一样。“界线制定后犯错当然要处罚,但打与不打只是手法问题,关键在于避免重犯,让孩子真的知道底线是什么。”对于管教孩子,朱凡有一个简单的“三步曲”。

第一步,父母先定规则。如朱凡给孩子订立的吃饭小家规包括:吃饭前洗手——养成良好习惯。倒洒水自己抹干净并道歉——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吃饭是一家团聚的时间,要等人到齐了才动筷子,且要谢谢当天的“大厨师”。 好吃的东西先问别人是否需要,然后再夹进自己碗里,不能光顾自己——要懂得分享。 吃多少拿多少,碗里不要剩下东西——不许浪费食物。吃完饭收拾自己的碗筷进厨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二步,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朱凡喜欢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和孩子分享,然后教他们做各自的时间表:起床、吃饭、做作业,做好后张贴出来,自我督促。他教育三个孩子,作为学生大家上课时间大致相同,但是否合理运用课外时间就大有不同,学会运用时间有助于学习人生计划这个功课。每次学校放大假,他一定要和孩子坐下来共同制定假期时间表。因为“有计划,孩子生活容易控制,慢慢他们就会学会有规律地生活”。

第三步,孩子们定规则,父母督促。小儿子承恩书桌上,张贴着一张仿效“十诫”制定的“家有家教”表,如:晚 11 点前要上床睡觉;看过的书或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若要用电脑须得到家长批准;除假日以外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孩子能够自觉定下这些规则很好,我们作为父母的就要去督促孩子完成,帮助孩子养成习惯。”

   信仰对孩子成长最重要                        

http://www.papabang.com/wp-content/uploads/2013/06/21.jpg朱凡提到,现在,很多“80 后”父母对孩子很有计划,为了让孩子读上理想的学校,父母会带上孩子去学习技能:英语、画画、钢琴、网球……但却忘了这些技能的意义是陶冶性情。“我看见不少男孩子满口英语却一点都不会礼让女孩子,我身边有朋友的孩子拉得一手好琴却没有一点音乐修养,也有些运动项目冠军儿童却缺乏体育竞技精神。”他说:“其实,学什么读什么都没有比教育孩子的品格更重要。品格教育更多在于父母,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社会及外界影响就会渗透进来,填补这个空间。”

当问到“什么对孩子的成长最重要”时,朱凡很坚定地回答:信仰。他说:“有信仰才有敬畏,这无关宗教。” 有些父母说孩子不懂事,这是因为孩子不怕,没敬畏,他觉得父母不值得敬畏。第二是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暂时做不到没关系,但要清楚。“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知识是一直在更新的,我们还要让孩子有信仰。人生的支柱是信仰,物质是暂时的,能力也会消退,有信仰的人生,才有持久的推动力和饱满的热情。”

    如何表达自己的父爱                             

相信每一位父亲都是爱孩子的,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不知道如何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这种父爱。对此,朱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爸爸可以同儿子打闹,如格斗、推撞、拍背、玩笑式拳击等,父子俩身体接触有助于增进父子感情。但爸爸与女儿小时候还可以手拉手,大一点顶多拍拍肩膀。“养育女儿与养育男儿有所不同,但爸爸的爱心、用心是一样的。"

朱凡有着自己独特的父爱表达方式:

(1) 给孩子有力的拥抱。“我比较注重外在形式,会拥抱甚至‘熊抱’孩子,用双手拍打孩子的小背,我在传递一个信息:孩子,我爱你,支持你。孩子的手也会在我宽厚的背上轻轻拍打作回应。”

(2) 大声说出欣赏的话。他表示自己是个外向型的爸爸,不会掩饰对孩子的欣赏,哪怕孩子的小小进步他都会夸张地表扬。

(3) 写信表达自己的感受。两个女儿在加拿大上学,朱凡时常会别出心裁地写信给她们。

除此之外,朱凡还特别在意两个日子,即开学第一天和期末考试第一天。无论多忙,即使他在中国,加拿大的孩子考试,他都会飞过去亲自送孩子上学。“新学年,新开始,我用行动帮孩子打气。期末开考,叮嘱几句,这样孩子会感觉到父母的同在。这些重要日子一定要到场” 。

     结语                                

在这里,借用朱凡的书《不一样的爸爸》里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人生如舞台,但爸爸这个角色,有些特别,虽然我们一辈子都是孩子的父亲,但真正能够让我们发挥这个角色的作用,也不过是十多年的光阴而已。跟孩子在一起,是一个家庭最开心、最热闹、最有气氛、最有活力的岁月。十多年后你醒觉过来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独立离开家庭了。所以,请珍惜和孩子一起的时光。

 http://www.papabang.com/wp-content/uploads/2013/05/13.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