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的困惑(8)
(2011-04-02 21:56:47)
标签:
大学读大学困惑校园 |
有学生提问:
我不假思索,随口而出:读校园、读书本,读老师和读同学。
马上有举手的:什么叫做读老师?
我解释道:读老师就是同老师交朋友,明白他们的心思意念。大学之大,除了校园面积大,图书比较多,最重要的是它里面有一大批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里的老师,陪伴你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涯。选择一位好老师,成为深交,这也是你读大学一门必修课。
一年级学生有疑问:老师,你不知道,大学里和老师接触的机会很少,不容易见到老师。
我纠正:同中学相比,刚入大学你会觉得有困惑。中学老师追着你跟着你有点像保姆喂你吃,又有点像监工逼着只能干啥。大学老师,是你找他,你认识他,你去读他。你是透过老师去读大学。不能说老师难见,你们天天上课,天天见面;也不能说和老师接触机会少,一节课50分钟全接触,如果你有准备,课间空隙还可交流。大学老师是为你们而预备的,老师会乐意同有心追求的学生交流。
望着同学困惑眼神,我又举自己为例。当年,我在大学一年级第二个学期,被世界中世纪史的蔡鸿生老师的讲课深深吸引了。每次他的课我必坐在第一排,如痴如醉欣赏他讲课的幽默、严谨的逻辑、令人信服观点。上他的课我才发现,学历史一点也不枯燥,可惜找到他写的研究文章,我却一点也读不下去。我想请教他,他下了课就不见人,课间休息他抽烟我不好意思打扰。后来,约上几个有心的同学,各自带着些问题,下课就堵截他。告诉他,我们有些问题,同学之间也无法解释要请教他。他一听,马上停住脚步,微笑地听我们讲。一回生,二回熟,以后每次见面都主动向他问好,讨教的事也逐渐扩展到学习方法读书心得之类,有一次课间不够时间,他主动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当时老师都是住在大学教工宿舍)。记忆中他待人热情又诚恳,总是耐心听取我的无知疑问。后来,他的基础课上完了,我在四年级又选修了他的中俄关系史。到了高年级,我差不多每个学期都会到他家,在闲聊漫谈中我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我请教他考研究生事,他帮我分析研究,根据我的特长,他建议我去读当时十分冷门的中外关系研究。于是,我带着他推荐信,去找暨南大学历史系朱杰勤教授。经考试,我成了朱老师中外关系史的门生了。
我读蔡老师,从读他的学问入手,再读他的为人做事,最后读他的人生价值现。他告诉我,做学问,一定要甘当寂寞,不要被名利左右。将来你们同学毕业后聚,有人坐小车,有人坐出租,你骑单车去,你不必自卑;大家比职务高低,你也不必参与;同学中有将酒楼当自家饭堂,天天吃好的,你也不必羡慕;提着菜篮子去买菜更不必觉得低人一等。他还指导我如何从细节、冷门入手做研究。这些教导对我后来研究很有启发和帮助。
一般而言,大学四年可以接触的老师不少于2、30个。对于新生,读老师,不要太着急。读老师如同读书一样,分泛读和精读,即使是精读也是由浅到深、由厚读到薄。
----你要先选一个你感兴趣的老师。
老师比学生忙,寻找同老师交流的时机,你要先下一番功夫做些准备。讨教的问题最好自己先作思考,或在同学之间讨论后,再同老师交流。准备好再提问,老师喜欢挑战自己呀。尤其是你的质疑,你的经过思考的不同见解。
----你要带着问题找老师。
我视大学里的老师是知识的权威。对于权威,我们学会放下自己,尊敬他们,受点委曲冷落也是正常的。大家听过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你要有一种拜师学艺的态度
我加拿大的老板不仅教我做工更教创业做老板。将来你的上司、老板,都可能会是你的老师。
读老师,一门大学必读课,只是读谁,那是阁下的选修课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