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大学的困惑(7)

(2011-04-02 21:14:25)
标签:

校园

大学

读大学困惑

大学,大概学学

 今年暑假一家五口去了一趟北京。看完了天安门广场的降国旗仪式, 我们沿故宫城墙外边散步,看见一家前卫的艺术画廊,三个孩子进去了。门口摆设很有创意的笔记本,其中一本封面印有"大学,大概学学"的字句,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还以为是本新书混杂其中,翻开才知道是本牛皮纸造的空白笔记本。这些新潮玩艺,孩子们可喜欢。他们各自挑选了印有自己喜欢字句的笔记本子。

回到广州,应邀到暨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同一年级新生交流如何读大学。我忽然想起笔记本见过的那记句:大学,大概学学,我担心用这个做讲座题目会误导新生,于是选用"走出大一困惑期"为其中一次的题目。

其实我十分认同:大学,真的是大概学学。

大概学学,并非指毋须坚持读大学应有的用功认真刻苦专心等态度,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糊里糊涂,应付式的混日子,而是讲一种学习上的管理。

大学所以称为大学,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大,广阔高深。四年时间,精力有限,如何学习科目主次区分,学习内容层次有别,只能是用大纲式概要性的方法。

也就是说,大学四年,对你所学的东西能够“大概”:大纲式概要性学习,己经不错了。

当我进入二年级,我就是用这种方法去读书。我会用青蜓点水的方法去参加各种学术性讲座,但会留心一些新学科、新思潮、新方法,即使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来讲的物理学最新成果我一点也不懂,但从他们回答学生的提问,我学到大师与学生看同一问题的不一样。

我学文科的。80年代初,突然兴起许多热门的新学科。我对西方文学、西方哲学、社会学、法律学很感兴趣,但分身无术,只能去旁听几次,借些书看,大致明白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手段,从中有什么可以借鉴的。

即便是我的历史专业,到了二年级,新开的科目更多了,除了基础课还有不少很有吸引力的选修课。我知道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只能概论式了解,在专业学习上求得平衡,我也不可能在某个历史阶段或历史问题上停顿大久。此外,我要在众多选择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世界历史,聚焦世界现代史中的美国现代史。我的毕业论文《试论罗期福“新政”》,就是关于美国现代史的。

不过,我在写毕业论文时才意识到,四年本科不可能将我培养成历史学专家,对于许多历史,我是一知半解的,为了再深入了解历史,我报考研究生。进入研究生,专注在某个领域和专题上,这个阶段,我才有可能脱离“大概学学”。

近期有机会同高年级交流,他们也十分认同,大学四年,到了毕业,才发觉无论是专业还是其他,都明白不多,只有大概的概念。

人的时间和精力上有限,读大学,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策略性的选择。电脑时代我们上网搜索,都会先浏览一下标题、内容提要,再点击阅读,有价值的会另存为到文件夹里,然后才慢慢细读。

大概学学,承认自己的不足;大概学学,如同阅读中的泛读;大概学学,道出我们学会分配好时间精力、主次轻重。

大学,大概学学,是门高深的学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