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困惑(4)
(2011-03-28 15:25:39)同90后的大学生一年级新生交流,他们当中最多的困惑是如何选择学生社团、学生会或社会实践之类的事。读大学与读中学其中的不同,大学校园里有五花百门的社团、学会、组织、联谊会等等。但怎么样选择社团、参加什么样的社团,并非每个新生都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
以下一段摘抄暨南大学一位新生的来信:“我们进入大学诱惑的东西太多了,每天不不停止的活动,大一同学会参加起码两个以上组织,社团活动、学生会工作让我们忙到团团转,我们开始迷失,学习找不到应该有的感觉,真的很迷茫不知怎么办?”
于是,我介绍了自己当年的做法。但却收到诸多不解和疑问。
一个说:“你的经历跟我所见所闻的几乎相反,很多师兄师姐告诉我们大一大二可以多参加活动,大三大四忙着毕业、考研、考公务员,没有时间和热情参加活动,为什么你会相反的?”
另一个反对道:“你说你自己在大一,先琢磨怎样学好专本业的知识,然后,大二才参加其他活动。但我认为,大一的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大二专业课会增加很多,所以应该抓紧大一的时间学习课外的知识参加社团”
加入的声音不少:“你说,大一是用来寻找学习方法的,大三大四的生活才去加入社团,但那时不是到实习时间,你还会有那么多心情去搞社团?” “你说白己为了读好书,大一连一个社团都没有参加,我却听到不少前辈鼓励我们多参加社团,认识更多人,扩大社交圈,锻炼同人打交道能力。只顾读书,好象书呆子一样,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我的实际情况是,当年读历史不是我最大兴趣,我兴趣是读文学的。但当年没有转专业这种做法。面对着种多的“诱惑”,我走了一条极端的路子:我下决心第一年读好本专业,应付有余,末搞通搞懂专业课前,大一,我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后第二年才去中文系旁听,第三年才去参加各种社团,第四年才参加社会活动。一句话,我以学为主,以书本学习为中心,当我懂得如何读历史专业,满足了我的兴趣文学后,学会如何过大学的每一天,才热心于社团。虽然大学是通才、通识的综合性教学和训练学生,但如果我们从大一开始有意识培养自己专心看书集中精神上课,专注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学习上,到了高年级,越来越繁重的学业你才有能力应付。这时,对社团活动才有一份投入感。
当年,中山大学很多活跃的社团,我和另一个同学也发起“英语兴趣小组”,同一帮对英语有兴趣的同学一齐练口语、听广播、看电影。
30多年后,大学校园社团、学生会活动更丰富更精彩,但反而90后的同学们却发出:
“对社团和学生会失望,觉得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参加社团,通常我们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我有什么好处,我有什么收获。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参加这个中心、那个协会,这个部门、那个机构,我对它有什么贡献呢?
一次暨大讲座后,一位叫王泳的同学咨询我对她参加社团的意见,我反问她你参加那些多的社团,老想从社团里拿东西,人际关系、实践能力,有没有换转想一下,你要付出,贡献些东西呀。
没想到,她很受感动,事后专程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当中写道:“其实老师最让我记住的不是讲座上的话(虽然讲座上的也记住不少),但是后来我私下与你交谈时你给我的一句话,让我记忆十分深刻。“不要问你能从这个组织获得什么,而是你能为他贡献什么,这样你就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你就会感觉更豁达舒服。”这种思维的转变,让我觉得豁然开朗。所以我跑来这里贡献一下我的思考了。 也由那句话知道,老师的思维是外国化的思维了。……”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我有这种心态,因为我明白“施比受更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