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的困惑(1)
(2011-03-26 23:20:18)
标签:
校园 |
从蜜月到迷惘期
九月份开学,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济济一堂,十个人一个宿舍常常聊天到天亮,极有诱惑力的各种社团、学会纷纷向你招手,名教授大师级讲座差不多天天都有。头一个月,只有19岁的学生哥,我在兴奋好奇开心中度过。
一想到这,我们挺起胸膛走进新华书店。
付钱时,收款处两位工作人员在议论:哗,大学生,还是中大的,名牌大学哟,不错、不错。
年纪大些的那位问道:学生哥,念什么专业?
我有点心虚:文科的。
另一位年轻些反应比我们还快:文科,很好,很好,中大的中文全国有名,你们将来就是大作家了。
老的那位打断她,文科,那个系呀?
我很不情愿地如实相告:历史系。
只看到他们兴致顿减,历史,还可以,还可以。
老的那位自言自语:文史哲不分家,学历史比上不足比下有如。
年轻的不解反问他:学历史,将来干什么的?
我们也一面迷惘。
拖着同学,我赶紧离开。
蜜月期过去了,一切回归正常。
宿舍、饭堂、课室、图书馆,四点一线;听课、记笔记、看讲义、抄教材、复习、预习,自言自语,周而复始。
此时此刻,我心里开始一连串的嘀咕:别人没有我那么辛苦,我是不是方法不对?我古文那么差,一点看不懂参考书目;还有英语更离谱,从ABC开始,别人嫌老师教得慢我却跟不上。大学应该怎么样读?怎么没有人中学那些指点我们,象放羊式的没人管的;都快期中了也没有测验,我到底读对了还是读错呢?
……从方法我又转到专业:哎,我对这个专业提不起兴趣;老师讲课怎么那么枯燥沉闷;我们为什么要了解那么些几千年的事,讲讲现代才有意思
……从专业又转到未来:花了四年读这个专业,将来可以干些什么?会不会专业不对口,我不就白读了,还不如多花时间读我兴趣的中文……
30多年后,当我听到大学新生诉说进入校门后的诸多困拢,我身同感受。
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绝大都数都是从中学考进大学的。环境的改变,生活习惯的不同,确实会让人产生种种落差不适。
我鼓励他们不妨将中学和大学的异同一一罗列出来,从中发现有什么是需要留意的。
有困扰很正常,但最重要找出困扰根源。
有些困扰,时间可以帮助我们去适应和克服。
我每次从加拿大飞回中国,10多小时长途加上两地生活环境不同,我都需要些时间去适应调整。我称之为启动“心灵调节器”作些微调。
新员工上班,为什么有个不同时间的试用期,其中一个功能让你在全新环境有个过渡阶段。
虽然大学没有试读期,但如果入大学后感到迷茫的新生们,不用焦虑无须担心,第一个学期你权作“适应期。”
有些困扰,可能是我们自己找茬,胡思乱想自寻烦恼。
象我当年那样身在福中不知福,还诸多埋怨。我所谓的迷茫、困惑,是因为我有太多自以为事的想法、自作聪明的幼稚,问题出在自己的心。
现在回头看,刚入大学时的困惑,自己确实不懂不明白,说白了无知,自以为事。
盲人摸象。
其实,耶鲁最流行的专业是历史,哈佛最热门的是社会科学。大学不是职业训练中心,技术学校,大学是通才、通识的综合性教学和训练学生,只是不同专业,训练的方式不同罢了。只要你在大学学会读书,用心专心做好本份,那怕你是学历史毕业后完全有可能比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更懂管道企业。
还好,当年我在困惑中前进,但我坚持将心思意念投入到书本中,内心那份无所事事慢慢被书本占据,心中的疑点也逐一解开。
我们可以允许对读大学的新生活暂时的迷惑,但却不可以在本职工作在专业学习目标的长久性迷路;我们可以允许一时间学习方法模式上承前继后上的困扰,但不可以成为我们不全心身投入的藉口。
我们不必过分关注四年后的就业和毕业,倒是要关心我是否扎扎实实度过大学第一学期的每一天。
与其无所事事,倒不如全身心投入去做件有意义的事:拿起书本,死读烂读吧。
我们大学生以学为主,虽然有许多困惑,同学习有关联的困惑,只要你用心想一想,花时间适应,总可以过去的。
有一句箴言说好:“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读大学,需要用心、专心、尽心、恒心和信心,都是同我们的心有关,而困扰、情绪、担心也是与心有关,所以,要学习保守自己的心胜过一切。
刚入校门,短时间内,我们可能对许多东西不明白、不理解,心如浮萍,左右摇摆。所以,我提议大家,不妨尝试一下:每天早10分起床,在床上安静,听一下自己的良心,今天有什么提醒;晚上临睡前,静坐5分钟,听一下良心有什么责备,今天有什么做错了,今天没有专心尽力做好的。
30多年前,我的良心在提醒我,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没有资格浪费那宝贵的光阴。
于是,我拿起书本,埋头苦干。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没有让它成为我的“后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