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正文 ——
//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4018295325-73EDAC2A865BAF5B5E134598C38F2E37/0?fmt=jpg&size=52&h=507&w=900&ppv=1
方剂学讲“七方十剂”,以后又发展成为“七方十二剂”,针灸配穴处方也要讲“七方十二剂”。
一、针灸处方的七方
1.大方
(1)大方的条件:取穴多。用针粗。手法重。
(2)大方的适应证:脑出血。多发性风湿性关节炎。脊髓前角灰白质炎后遗症(此症多侵犯小儿,用针宜细,随刺即起,谓之小儿针法。唯取穴宜多,有时多至三、四十穴)。
2.小方
(1)小方的条件:取穴少。用针细。手法轻。
(2)小方的适应证:应用在新病、轻病、身体虚弱的患者。
3.缓方
(1)缓方的条件:取穴少。留针时间短。间隔日期长。
(2)缓方的适应证:应用在许多慢性而轻微的疾患,如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等。
4.急方
(1)急方的条件:穴位明显好找。操作简便迅速。针灸后立刻见效。
(2)急方的适应证:取穴不拘多少;随时随地都可以应用。例如:抢救晕车、晕船、急性胃肠炎、癫痫发作、小儿惊厥、晕针较重等。
5.奇方
只取一穴,中病而止,叫做奇方。例如:牙痛针翳风,癫痫取太冲,头昏针百会之类。另外,只用一穴,屡次使用,病愈为度,也叫奇方。例如:因怒气失眠,屡刺行间;消化不良,屡针中脘;腰痛常用委中之类。
6.偶方
同名穴两侧都取用,或穴位数目相等,都叫做偶方。偶方多用于全身病,使左右经络达到平衡。例如:四关穴,两合谷、两太冲同时并用,或不论采用何穴,必须两侧同样针灸。
7.复方
复方有三种形式。
(1)配合法:先取一穴,恐怕力量不足,再加上同样效力的另一穴。例如:头项强痛,取风池,又加天柱。腰腿痛,取环跳,又加委中。
(2)并进法:同时患有两种病,例如:膝关节炎,还有消化不良,针膝眼治膝关节炎,加中脘治消化不良,再配上胃经的合穴足三里,对膝关节和胃病都起作用。三穴同时并用,对这两种病都能收到效果。
(3)分治法:同时患有两种不相连属的病。例如:已患面神经麻痹,又起了荨麻疹。取颊车、地仓、四白、翳风治面瘫,同时又取曲池、臂臑治荨麻疹。分别治疗,不相关联,而两种病同时收效。
二、针灸处方十二剂
1.补可扶弱
例如:大椎、陶道治阳虚而兴奋督脉,使腰脊强壮。灸膏肓治肺病虚衰。常灸足三里以健胃而进食增加强壮。
2.重可镇逆
例如:膈肌痉挛,气上逆而打嗝不止。取内关以治胸中滞气,加膻中为八会穴的“气会”穴,再加日月斜向上刺接近膈肌的附着部。重用泻法,即可止其痉挛。
3.轻可去实
例如:肝阳上亢,血压上升,头目眩晕。采取八会穴的膈俞为“血会”穴,找准穴位,双侧各埋皮内针一支,10秒后,血压下降,屡用屡效。
4.宣可决壅
例如:痰涎壅塞喉间,吐之不出,气被痰瘀,呼吸困难,郁闷难忍。用手指抠天突穴,一抠一抬,连续数次,其痰自然吐出。
5.通可行滞
例如:痢疾便脓便血,里急后重,总像有粪便欲出不出,令患者不可忍受。祖国医学多叫“滞下”。取用三焦经募穴石门,配以大肠经募穴天枢,运用泻法,即能消除瘀滞,减轻症状,数次可愈。
6.涩可固脱
例如:脱肛,针长强、二白,灸百会,可使已脱出的肛门,较快地收缩还纳。百会、长强都是督脉上部穴,灸百会是“病在下而治上”,针长强是“局部取穴”,刺激肠壁,自易收缩。二白穴靠近大肠经,通过经络“内联脏腑”的功能,可以收涩已脱的大肠末端。
7.滑可去著
例如:腱鞘囊肿,因扭伤闪挫,多在手腕上起一小包,按之柔软,但不能移位。“著”字同“着”,如“着落”,固定在一个地方。用左手按紧囊肿的包块,以毫针在囊肿的根部,四面横刺,随针挤出翻滑液体像鼻涕的样子。几次以后,囊肿自消。又如针四缝,治小儿肚大筋青,挤出黏液,其腹渐消而饮食日增。
8.泻可去闭
例如:大便闭结,有因胃肠实热的,有因饮食积瘀的,有因津枯便秘的。《针灸大成》有下法,针三阴交,用呼吸泻法,可通大便。如果在左侧腹结穴埋藏皮内针一支,穴位找准,可以当日排便。
9.湿可胜燥
燥病发于外的,皮肤干枯,皱纹堆累;发于内的,无故悲伤,精神失常,叫做脏躁。内则消耗津液,而使便燥。患有风燥、火燥、热燥的区分,原因总是气虚血少,则生热而成燥病。治疗方法,当求病因。补气生血,滋养津液。气会腹中,血会膈俞。取膻中以行气,选膈俞以养血,采太溪以生津。津液充分,燥病自除。
10.燥可胜湿
《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以发生中满、浮肿、尿闭、皮肤湿疹等症。病源在脾和其表里胃经。选用脾、胃的合穴、原穴,如阴陵泉、足三里、太白以及肾经的水泉等穴,均可通经活络,使脾胃旺盛,肾阳充足,自可胜湿而祛病。
11.热可祛寒
《内经》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所以肾为一切寒病的根源。主要除寒在于脏腑的功能,王冰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前者是扶阳抑阴以祛寒,后者是补阴抗阳以除热。祛寒的主要穴位为肾俞、关元。
(1)肾俞: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凡腰以下腹腔内脏和下肢的疾患,痛不移处,无力,不能屈伸、疲倦,尤其是下腹部的肾脏、膀胱、生殖器、大肠、直肠等寒证。针灸肾俞,可见功效。
(3)体温过低,属于虚寒的:灸治神阙、气海、大椎、足三里等穴最 妙。
(4)回阳九针:“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时回阳九针穴。”治疗四肢厥逆,即手足冰冷,皮肤白,甚至神昏。治疗时,九穴不必全用,选用3~4穴,或针或灸,至寒退渐温,祛阴回阳为止。
12.寒可制热
经穴有许多制热的方法,略举数端如下:
(1)常用全身退热穴:大椎、陶道、身柱、风门、肺俞、曲池、合谷、足三里。
(2)急性高热的发汗退热穴:十宣穴、十二井穴、复溜、合谷、涌泉。
(3)急性高热穴:风府、风池、合谷、复溜、太白、内庭。
(4)慢性微热穴:间使、鱼际、涌泉、复溜、足三里。
(5)间歇热:风府、风池、外关、阳池、液门、侠溪。
取穴方法,每次选用2~3穴,轮换使用,辨证施治,发现某经的症状明显,选用某经的穴更好。
外加一个感冒穴、液门一穴可见效
液门这个穴位真够爷们儿的,平时夹在指头缝隙里,不显山不露水,一旦边境有事,一个穴位即可抵挡百万雄狮。
感冒,还在吃药、吊水,OUT了吧,一个液门就搞定了,艾灸、针灸、按摩都能见效。
除了治感冒,液门的功夫还多着呢……
液门穴具有清热泻火、疏经活络、散风解表、聪耳明目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头痛、感冒、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咽肿、齿痛、疟疾、手背肿痛、指臂挛痛等症。甚至牙疼,急性腰扭伤也是液门的强项。
//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1551501311-D2BB5EACC8AB627F38969034918CB0D2/0?fmt=jpg&size=29&h=367&w=435&ppv=1
感冒一针灵
快2年了,我治疗感冒都是用感冒一针灵,
穴位:液门穴。
手法:泻法。用针灸针由液门进针,向中渚方向刺入1--1.5寸
原理:液门穴为三焦经穴,具有清热解毒、调和表里的作用。
疗效:多数感冒病人在针刺一次后症状消失。感冒初期效果最好。
讲解:一般小儿进针0.5寸,成人小手者进针1寸,大手者1.5寸
亦可透刺中渚穴,一般留针15--30分钟,每5--10分钟运针一次。不管哪种感冒的初期,一般马上见效
1次能愈。典型的感觉是开始脊背逐渐全身发热,开始两腿发凉最后变不凉或热,症状消失,稍重些一日可针2次,一般1--2天愈,再重者可针3次,一般2--3天愈,一般不用吃药,怕针者可用手指或笔杆细头或细木棒或细筷子头按压,按摩液门、中渚两穴效果也很好,或者一指放在液门、一指放在中渚,捏挤。握拳效果最好。
一般而言只刺激左侧就行,稍重的刺激两侧。
本文选自王鹏琴主编的《彭静山眼针疗法研究》,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