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plendidcxd
splendidcxd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9,719
  • 关注人气:8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嘉莹:一世多艰,寸心如水,爱情应当不遇天人不目成

(2020-12-04 17:09:43)
标签:

叶嘉莹

叶赫那拉氏

不遇天人不目成

古诗词

分类: 诗词歌赋
叶嘉莹:一世多艰,寸心如水,爱情应当"不遇天人不目成"



原创姗姗很贪睡

       01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å¶åè¹ï¼ä¸ä¸å¤è°ï¼å¯¸å¿å¦æ°´ï¼ç±æåºå½ä¸é天人ä¸ç®æ

       叶嘉莹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她生于民国,历经磨难;远离故土,传道受业;心系家国,荣归故里;一世高洁,与诗为伴。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书香世家,叶赫那拉氏后裔。父亲任职于中国航空公司,母亲和姨母都是老师,外曾祖母是一位诗人,出过诗集。年少时,叶嘉莹跟随自己的姨母学习古诗、古书,自小接受家庭的诗礼教育。

       本来养尊处优的叶嘉莹,却在少年遭遇死生变故。战时,父亲与家人失去了联系,母亲抑郁病倒,在天津接受手术时不幸染上败血症,在回程的火车上去世,那时叶嘉莹刚刚考入北京辅仁大学。

       悲痛万分的叶嘉莹,写下八首《哭母诗》,句句诛心,字字含泪。"叶已随风别故枝,我于凋落更何辞。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正值青春的姑娘,如遭变故,一夜坚强。晚年,叶嘉莹自己作诗有云"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02

       "不遇天人不目成"

       å¶åè¹ï¼ä¸ä¸å¤è°ï¼å¯¸å¿å¦æ°´ï¼ç±æåºå½ä¸é天人ä¸ç®æ

       谈到爱情,叶嘉莹认为自己没经历过真正的爱情。大学时,她没有恋爱经历,虽然自中学开始就有人向她表达好感,她却没有心动。她认为,爱情当如吕碧城的词中所说"不遇天人不目成"。

       其中"目成"二字出于楚辞《九歌》"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满堂美人这么多,唯独我与你目光相遇时,心为之所动。

       "不遇天人不目成"也就是说遇不到合适的人,看不到我们喜欢和仰望的人,那是无法真正心动的。叶嘉莹心中的爱情理想如此这般。

       由于当时对爱情很懵懂,她认为,当时丈夫为了追求自己常从外地赶来看她,致使弄丢了工作。于是,出于一丝同情和过意不去,答应了对方的追求。所以虽然自己结婚生子,但实际上,她内心却没有经历"不遇天人不目成"那般心动。

       03

       "极大的悲哀和痛苦,让你对人生有了另外一种体会"

å¶åè¹ï¼ä¸ä¸å¤è°ï¼å¯¸å¿å¦æ°´ï¼ç±æåºå½ä¸é天人ä¸ç®æ

       叶嘉莹一生过得并不坦途。结婚后,随丈夫到达台湾。时局动荡中,丈夫背负莫须有罪名入狱。叶嘉莹也险些入狱,念在她家中尚有襁褓婴儿要喂养,且个人只懂得读诗,不懂政治,当局才放了她。

       无家可归的叶嘉莹寄宿在亲戚家中,一边抚养孩子,一边教书。丈夫被释放后,性情大变,脾气暴躁,丈夫得知第二个孩子是女孩时,竟然转身离去。平日里更是打骂孩子,婚姻生活变得烦闷无趣。终于,她得到机会前往美国、加拿大教授诗词,才得以从无奈的婚姻中解脱出来。

       叶嘉莹将对古诗词的热爱投入教学之中,虽然她英语没有那么好,但是国外的学生却感受到了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了她的热情,她很快得到了国外学校的认可。

       事业如日中天,命运又与她开了一个玩笑。大女儿和女婿在加拿大遇到车祸,不幸离世。50多岁的叶嘉莹再次遭遇至亲离去,无疑一记重创。

       1974年,加拿大与中国建交后,她立刻下定决心选择回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她深爱的诗词教育事业,并在2003年定居南开大学,归根祖国,弥补曾经的去国离乡之苦。

       晚年的叶嘉莹回忆往事,她说"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经过挫折,都是过得很顺利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好事"。我们都希望有平静的生活,但往往生活并不遂人愿。经历挫折、苦难之后,人们可能会对生活更感恩,对生命更敬畏,对人生更敬重。我们肯定不希望经历患难,但我们也不愿被它击倒。

       经历重重磨难,叶嘉莹回首,提到"极大的悲哀和痛苦,让你对人生有了另外一种体会",打破"小我"的局限,才会有更高更远的想法。

       叶嘉莹曾说,自己并不是为了名利教授诗词,而是出于对诗词真心的热爱。诗词曾经是她艰难岁月时的陪伴和慰藉,更是在品格形成上起到关键作用。如果年轻人不能体会和了解,是十分可惜和遗憾的。所以,叶嘉莹全身心投入教学与诗词传播,只为更多人能够感受古诗词带给人们的生命之力。

       04

       “古人的诗,是有生命的”

å¶åè¹ï¼ä¸ä¸å¤è°ï¼å¯¸å¿å¦æ°´ï¼ç±æåºå½ä¸é天人ä¸ç®æ

       叶嘉莹一直提倡应该从幼儿就引导孩子吟诵古诗。中华文明五千年,大浪淘沙,用文字记录着流传下来的诗词,那都是古人智慧的精华作品。

       叶嘉莹提到"真正的诗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他的诗,用自己的生活实践他的诗",古人的诗词,是作者们人格、品行、德行、理想的流露和体现。

       吟诵诗词,仿若与智者先贤的对话,我们在诵读的过程中,若能感悟诗的灵魂,诗的生命,那么我们自己的修为也会得到提升。

       杜甫诗中有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宋玉,一位中战国时期的词人,被唐代杜甫写入诗句,称为"吾师"。杜甫忆古人而咏志,访古迹而抒怀。宋玉一世才华,仕途终不得志,其中忧郁亦被后世杜甫所感同身受。这也足以说明,至情至性深处是神交共鸣,这种传递是诗词的魅力,也是文字的能量。

       钟嵘有言,"使贫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人们贫贱的时候不愁苦,独处的时候不觉烦闷,无论何时都能够保持一种心境的平和,这便是吟诵诗词的益处。

       现代,很多人没有这样的修养,没有诗的感动,没有诗的共鸣。所以,我们看现在很多人取得成绩就会得意忘形,有了成功就沾沾自喜,甚至还会忘乎所以、骄奢堕落,严重的话还会步入迷途,断送前程。

       但是我们看,如果读诗、懂诗,能够在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精华,时刻自修、处处自省,方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处世而不乱,入世而不杂。

       叶嘉莹先生一生与诗为伴,一世与诗相依。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在国内国外多地教书,教学生涯超过70年,桃李天下。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2016年3月25日,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如今,叶嘉莹先生96岁高龄,累计向那南开大学捐献3568万元,用于教育事业。

       董卿曾评价"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诗词存在于苦难,诗词承载着苦难,就如同叶先生的一生,就像一首慢声低吟的长诗,充满着聚散离合各种悲欢,但是最终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爱和希望”

       所以,读诗吧。







转自 林家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