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2012-03-30 13:20:12)
标签:

滕子京

迁客骚人

岳阳楼记

洞庭湖

仁人

教育

分类: 语文教案

课 堂 教 学 设 计(总第    课时)

课题

27 岳阳楼记(3)

日期

年   月    日   午   第    

教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熟练地翻译课文。

3、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重点

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翻译课文。

品味优美语言,理解本文精邃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抽背课文第三至六段。

齐背全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交代写作背景与缘由。

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三、四段:写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

第五段:点明题旨。

三、问题研讨:

1、默读思考: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

B、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

C、课文第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D、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E、“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F、“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G、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2、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A、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有阔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B、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发自己的观点。

C、第三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朗的画面 。

D、“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分手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E、“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迁客骚人”的不同感触,即“悲与喜的两种不同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的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F、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类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之情。

G、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含不以己悲之意。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乏味,为写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

三、品味优美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或好的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示例:

“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洗了,人格化了。

第三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

2、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流利畅达,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那么本文是如何做到骈散结合的呢?

明确: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令文章的内容而变化。

四、拓展延伸:

抄写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苏幕遮》《江上渔者》

比较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异同。

学习岳阳楼长联:体味其妙处。

五、作业:

完成语文作业本本课全部作业。

准备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教后心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