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明顯陵(下)

标签:
世界遺產明锪 |
分类: 中國 |
穿過欞星門,是一條明帝陵唯一整體保留的龍鱗神道。神道長1368米,中間鋪築石板謂之為“龍脊”;兩側以鵝卵石填充,謂之為“龍鱗”;外邊以牙子石收束,總稱為“龍鱗神道”。神道一改中軸直通的做法,隨地形起伏而彎曲,又名“龍形神道”。
走過第五座單孔石橋來到小明堂邊,驚喜的看到顯陵核心建築之明樓方城映襯在倒影中,肅穆端莊又不失靈動。此等水中倒影在其他明清帝王陵中尚未見過。
小明堂直徑33米,周長46.3公尺。明塘為“明堂”之諧音,在風水理論中重要之概念。願意為陵區內部開闊空地,靠近核心“穴”位,不宜太寬闊,可藏風聚氣。一方面小明堂有調節地宮地下水的作用,與九曲御河一道組成顯陵排水係統;另一方面顯陵建築多為木質,小明堂亦具有消防作用。再一方面龍鱗神道是一條旱龍,九曲御河是一條水龍,那小明堂就起到了雙龍戲珠之龍珠寓意。一想到這裡,不由得感歎到古人構思之巧妙,匠心之獨特,令人歎為觀止。
小明堂兩側各有碑亭一座,分別立有“紀瑞文碑”“純德山祭告文碑”兩通高3.5公尺的石碑。
離開碑亭繼續前行來到祾恩門遺址。祾恩門建在一層台基之上,兩側有一座“八字形”面闊15.9公尺,進深11.2公尺的琉璃影壁。影壁雖部分損毀但大體完好,可見到眾多枝葉纏繞下的瓊花,此等形製在其他明帝陵所不見。窮花富葉,寓意著瓊花富業也。
繼續北行至祾恩殿遺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東西寬31.1公尺,南北長17公尺,目前尚存柱礎與基座石構件。
繼續北行,穿過僅剩柱子的二柱牌樓門,門後為香鼎、花瓶、燭臺等石供器。此間黝黑的老物件與嶄新的複製品一目了然。
明樓早在明末毀於戰火,今為1990年所重建,基座正方形,邊長9.2公尺,高6.8公尺。穿過明樓方城門券便是前寶城所在。沿台階而上到方城,是為嘉靖帝朱厚熜手書“恭睿献皇帝之陵”石碑。由於朱厚熜生父早在登基前兩年便已過世,因此前寶城為舊墓穴,後來的“睿宗献皇帝朱祐杬”身份為追贈。前寶城略顯橢圓形,高5公尺,南北長125公尺,東西寬112.1公尺。
年僅31歲的正德皇帝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6日—1521年04月20日)駕崩後,由於尚無子嗣,因此據《皇明祖訓》將帝位傳于堂弟朱厚熜。如此一來大臣們提要求了,要朱厚熜認朱厚照父親弘治帝為“嗣父”。雖朱厚熜時年十五歲,生父已亡,但生母蔣氏尚在,對這種認他人為父的要求極為反感。君臣博弈了三年半,最後在朱厚熜的鐵腕手段下,“大禮議”事件就此終結。
沿前寶城繞行半圈,即可見到後寶城,兩寶城連接處名曰“瑤臺”,寬11.5公尺,長40.5公尺。后寶城高5.5公尺,圓形,直徑103公尺。朱厚熜生母蔣氏,比生父多活了近20年。當年朱厚熜想將顯陵遷至十三陵,被大臣們以入土為安、破壞風水等各種理由極力勸阻。
由於顯陵在原親王陵基礎上升級為帝陵,一方面結合當地多水系的特點設了五座單孔石橋,神道規格也高於十三陵。另一方面,受限於本身規模偏小,因此石像生和十三陵相比減少了三分之一。總體來說,明顯陵是一座具有鮮明特色,獨具匠心的帝王級陵墓,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
查詢各方資料時,一方面感慨于十三陵各帝陵之簡陋遠遜於顯陵,另一方面獲悉“土木堡之變”上位的景泰帝陵在海淀區。看來未來旅行又將增加新的目的地...
~全文完~
前一篇:世界遺產明顯陵(上)
后一篇:《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鑒賞》一、東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