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自然史博物館II

上篇說到大藍鯨、渡渡鳥、大地懶和獨角鯨,本篇來看看藏品中的更多珍品及博物館建築本身。
曾在上海天文館見過2020年由嫦娥五號挖回的月壤,這有阿波羅十七號(最後的任務)于1972年12月帶回的月岩樣本,彌足珍貴。
一座用鑽石做的金字塔?!1979年,兩位美國人Harry Rodman(1909-2008 年)和Alan
Bronstein,用十年時間收集並製成由260顆各色鑽石組合而成的“希望金字塔”。2005年,又增加36顆新的鑽石品種,使之成為現今的296顆版本,總重量達到267.45克拉(53.49克)。
曼特爾龍(Mantellisaurus)是禽龍的一種,生活在歐洲白堊紀(145-66百萬年前)早期,化石出現在西歐地區。
曾在不少地方見過亞洲象和非洲象,在博物館見過猛犸象(Mammuthus)和黃河象化石,但乳齒象(Mammut)化石還是首次見到。這種一萬年前就已滅絕的種類,有些類似猛犸象,但披毛、體型、象牙等均與猛犸象不同,屬單獨的乳齒象科。
巨型紅杉是地球上最高的植物,最高記錄為93.6米(約32層樓),最大直徑超過十米。早在1893年,自然史博物館便陳列了一塊1300歲高齡的巨型紅杉橫截面,令人咂舌。
博物館大廳樓梯中間是英国博物学家、地质学家和生物学查尔斯·罗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02月12日-1882年04月19日)坐像。
1831年,剛畢業的達爾文搭乘皇家海軍小獵犬號(HMS
Beagle)環球航行五年。1839年,他將航行日記出版為《小獵犬號的航行》(The Voyage of the
Beagle)而聲名鵲起。受益於環球航行中三分之二時間在陸地考察,不斷的地質發現最終誕生“物競天擇”的生物進化理論。1859年,《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出版,進化理論很快為大眾接受並成為现今生物学的基石。
二樓有兩尊面對面的雕像,其一是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年05月04日-1895年06月29日)。儘管他並不十分讚同,卻因捍卫查尔斯·達爾文的进化论而有“達爾文的斗牛犬”之称。
走在百年前的維多利亞時代博物館中,看著更古老的生物,仿佛有種時空穿梭之感。1881年,由阿尔弗雷德·沃特豪斯(Alfred
Waterhouse,1830年07月19日-1905年08月22日)設計的這座哥特復興式建築,已成為他的成名作之一。不經意間抬頭,門楣、柱子、天花板上到處是動植物,僅僅建築本身便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品,值得細細品味。
附錄:
前一篇:雙城記·自然史博物館I
后一篇:雙城記·科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