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语集锦季氏篇第十六

《论语》成语集锦季氏篇第十六
1.陈力就列 2、持危扶颠
释义:
陈力就列:能贡献一定的力量,就担任一定的官职。陈力:贡献力量;就:担任;列:官职,官位。
持危扶颠:扶持危困局面。
原文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6.1)
译文
孔子说:“冉求!周任曾经说过:‘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就任官职,如果不能,就辞掉官职。’如果危险而不去扶持,将要倾倒却不搀扶,那么又何必用助手呢?”
3.开柙出虎 4.龟玉毁椟5.玉毁椟中
释义:
开柙出虎:打开关野兽的木笼,放出老虎。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柙:关野兽的木笼。
原文
子曰:“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6.1)
译文
孔子说:“况且你的话说错了。老虎犀牛从兽笼中逃出,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6.既来之,则安之 7.分崩离析8.大动干戈 9.祸起萧墙10.事在萧墙
释义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把他们招抚来了,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来演变为“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大动干戈:大规模地发动战争;大张声势地行事;大打出手。
祸起萧墙、事在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或者指国家内部发生祸乱,或者指身边人带来祸乱。
原文
子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百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6.1)
译文
孔子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远方的人不归服,便再修仁德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前来朝见。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得到安顿。如今仲由和冉求辅相季孙,远方之人不来归服,却不能修仁德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君那里了。”
11.直谅多闻
释义:正直、诚信、博学多闻。
原文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6.4)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博学多闻的人交友,便有益处;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处。”
12、在色之戒 13.血气方刚
释义
在色之戒:指色欲方面的戒忌。
血气方刚:指年轻人精力旺盛,也有好勇斗狠不服输之义。
原文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6.7)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迷恋女色;等到壮年,血气正旺盛,便要警戒好胜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便要警戒贪求无厌。”
14.隐居求志 15.求志达道
释义
隐居求志:隐居避世,保全自己的意志。
求志达道: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
原文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6.11)
译文
孔子说:“看见善良,努力追求,好像追赶不上一样;遇到邪恶,尽力避开,好像将手伸到沸水里一样。我看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以求保全他的意志,依义而行来贯彻他的主张。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没看到这样的人。”
16.过庭之训 17.诗礼之训
释义:指父亲的教训。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6.13)
译文
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您在老师那里,听到哪些不同的传授吗?”
伯鱼说:“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我恭敬地快步走过。他问我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便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便退回去学诗。又有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我又恭敬地快步走过。他问道:‘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便说:‘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我便退回去学礼。只听到这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