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语集锦之卫灵公篇第十五

分类: 论语成语 |
《论语成语集锦之卫灵公篇第十五》
1、
释义: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篇15.2)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困到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即使困顿窘迫,也会坚持节操,但是小人如果穷困,便无所不为了。”
3、一以贯之
释义:用一个基本道理来贯穿事情的始末。
原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15.3)
译文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然后记住它们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道理来贯串它。”
4、无为而治
释义: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太平。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5)”
释义
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吧?他做了什么呢?庄严端正地坐朝廷罢了。”
注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重要思想,本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适用于统治者。在儒家主张则不妄为,适用于每一个人。
治,与“乱”相对,指天下太平。
5、参前倚衡
释义:指言行要讲究忠信笃敬,站着就好像“忠信笃敬”四个字展现在眼前,乘车就仿佛这几个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一样。
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6)
译文
子张请教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说:“言语忠诚有信,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部族国家,也行得通;如果言语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站着的时候,就仿佛看见‘忠诚老实敦厚严肃’这几个字在我们的眼前;在车里,也仿佛看见它们刻在前面的横木上。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记在了大带上。
6、志士仁人 7、求生害仁 8、杀身成仁 9、成仁取义
释义
志士仁人:正义而有节操,能为正义而牺牲的人。现指因爱国情怀而为革命事业努力奋斗的人。
求生害仁:为谋求活命而伤害了仁德。
杀身成仁:牺牲生命,成就仁德。仁,仁德,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成,成全,成就。现泛指为了正义的事业而奉献自己的生命。
成仁取义:杀身以取得仁德,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9)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勇于牺牲而成全仁德。”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释义: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想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具很重要。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10)
译文
子贡请教如何做仁德的事情。孔子说:“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和,一定要先让它的工具变得锋利。我们定居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
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
注
士:论语中的“士”,有时指有一定修养的人,比如“士志于道”;有时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比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居:定居。
为:做。为仁:行仁,做仁德的事。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释义: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一定会遭遇近在眼前的忧患。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12)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一定会遭遇近在眼前的忧患。”
12、言不及义 13、好行小慧
释义:
言不及义:说话没有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话。
好行小慧:爱耍小聪明。
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17)
译文
孔子说:“一群人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14、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释义:君子只要求自己,小人却一味要求不别。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21)
译文同释义。
15、矜而不争 16、群而不党
释义:
矜而不争:善于忍耐而不争执。
群而不党: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原文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22)
译文
孔子说:“君子善于忍耐而不争执,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17、以言举人 18 以人废言
释义:
以言举人:根据一个人的言论来举荐人才。
以人废言:因为对一个人有偏见而不采纳这个人有价值的话。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23)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仅仅根据一个人的言论便举荐提拔他,也不会因为对一个人有偏见而不采纳这个人有价值的话。”
1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也不强加给别人。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24)
译文
子贡请教说:“有一句话值得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20、直道而行
释义:沿着正直的道路行事。比喻为人正义。
原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25)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称赞了谁?假若我有所称赞,必然是曾经考验过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强此,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释义: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27)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22、众好众恶
释义:众人喜欢或者众人厌恶。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28》)
译文
2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释义:人能弘扬道扩大,而不是道弘扬扩大人。
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29)
译文同上。
24、君子谋道不谋食
释义: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用尽心力于真理,而不是用尽心力于衣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忧虑的是能否得道,而不是贫穷。
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232)
译文
孔子说:“君子用心尽力于真理,而不是用心尽力于衣食。耕种,也经常饿着肚皮;学习,俸禄自然就在其中了。君子只忧患于能否认识真理,而不忧患于是否贫穷。”
26、当仁不让
释义:仁德当前,不必谦让。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36)
译文
孔子说:“面临仁德,即使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27、敬事后食
释义:先认真把工作做好,把报酬的事放在后面。
原文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38)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主,先认真把工作做好,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28、有教无类
释义:人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不分贫富地位的区别。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38)
译文同上。
29、道不同不相为谋 30、道不相谋 31、不相为谋
释义:
主张志向不同,不会在一起共事。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40)
译文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