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笔记)
(2023-06-30 14:39:18)1.正规或非正规的教育都面临着一项最基本、最普遍的任务:如何应对复杂问题。
2.通过要素来学习事物,看不到全局或只看到全局的一小部分,这种倾向会引起很多问题,我喜欢把它称作“要素病”。没完没了的了解某事,而不去做,不去尽力做得更好,这就有问题了。我想把无穷尽的了解称为“了解病”。
3.是否真的值得为学会学习而付出努力?可以这么想,因为要长期生活在变化的世界里,学习的游戏可能是最重要的游戏。
4.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学习他们无法自然而然学会的事物,所以教育还必须问这样一个问题:怎么做才能让富有挑战性的知识和实践被人们所掌握。
5.很多常规的教育都缺乏门槛体验。这就像学习拼图时只看零片,而永远不把它们放在一起,或是只了解拼图规则,却从不去触碰那些一块块的零片。相比起来,在一开始就接触某种版本的全局游戏要更合理,因为这会使你的努力更有意义。你也许做得不太好,但至少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
6.我认为没有什么学习比学会学习更有价值,它就像存在银行里不断收复利的金钱。然而大多数学习环境几乎不关注让学习者学会学习的问题。
7.学习随时都在不经意的发生,在闲聊时,在超市里,在大街上,在玩枪战电子游戏时,在炒股时,都有它的身影。而教育就像为学习编舞,努力帮助学习者以更高的时效性、专注度和效率学习。这才是全局学习参于的地方。
8.全局学习综合了各种学习理论,由此形成了一个设计框架。它是一种整合方法,综合考虑了学习的很多关键特点并使它们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好的教育。
9.完整个游戏并不总能让你的能力获得提高。真正的提高取决于对游戏的解构,挑出最难的部分加以特别关注,进行额外联系,制定更好的策略来对付它们,并很快将它们重新整合到整个游戏中。
10.我们不是为了今天而学,而是为了未来。有时未来和今天差不多,但通常不一样。
11.学校和其他一些学习环境让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并不那么吸引人。我们学习分数的各种运算公式,背那些与总统或者总统夫人有关的日期,练习好用的主题句来写文章……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做。
12.在学习第二门语言的过程中,你对语法的组织方式会有更好的理解,因此再来理解第三门语言的语法时就会变得容易一些,此时你已经比较熟悉记忆生词和语法结构的节奏了。除了第二门语言本身,你还学会了其他东西,即如何学习语言。
13.教育环境中始终有小游戏的空间,全局学习在小游戏中可以快速进行。看一首诗、一件艺术品或一篇报纸社论,对它进行思考和讨论是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活动,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
14.角色扮演相对简单,是培养洞察力和开放心态的好方法。思维模式不只是我们所持的价值观的产物,也是我们担任的角色的产物。
15.基于问题的学习比技术讲座更能使学习者主动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诊断能力。
16.老师如果可以以适当的方式给孩子们布置任务,并使用他们熟悉的材料,避免去讲那些易于造成误解的语言,并不时给予提示和建议,那么就会发现,孩子们往往会表现出超出预期的技能和洞察力。
17.学生坐在课堂上,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学会了。有效的学习需要巧妙地掌控整个过程,要增加学术学习时间,让它接近于学生们可以用来学习的全部时间,既要充分利用时间,而不是让时间像沙子一样流过指缝。
18.挑战是否恰当?当学生发现一切太过简单时,他们不太可能学到很多东西,但如果让他们连续遭遇巨大挫折,同样不太可能学到很多。
19.聚焦:学生做的是否是我们希望他们变得更擅长的核心游戏,而不是在瞎忙?
20.“你理解得非常透彻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是如何做到的?你怎么知道自己已经理解了它?”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了解在人们心目中,什么是理解性学习。
21.如果我们教授的很多东西强调的是广泛理解,强调的是启蒙、赋能和责任,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年轻人能够记住更多,理解更多,同样也能够更多地将所学付诸实践。
22.就像作家想让读者读下去一样,老师也希望学生能够一直学下去,所以我们可以从小说家那儿吸取经验:开头很重要!
23.为理解而教是使游戏值得玩的一种方法。理解不仅是一种成就,也是一种动力。当我们理解时,就会更加投入;当我们发现自己将要理解时,就会更加入迷。
24.好的教练不仅要教授运动员技能技巧,同时也要特别重视调整他们的心态。他们对队里每个运动员都报以很高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信心和奉献精神。能力和态度不是一回事,而事实证明,老师和学生的态度要更为重要。
25.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的一个好办法是让他拥有选择权。
26.当我们的能力超过挑战时,我们会感到无聊;反之,则会感到挫败。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动机的甜蜜点,即最佳挑战。
27.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应该让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目标拥有一定的信心,从而不断尝试更难的目标。例如,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探究和设计项目,并给学生留出选择更难任务的自由空间,或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分等级的问题集,学生可以先尝试处于某个难度的问题,做得好就可以继续尝试更难的。
28.要小心避免让学习者感到对他们的期望比较低,要培养学习者自信、积极主动的心态,不是通过宣传,而是通过课程安排,让学习者能一步一步地获得成功,进而相信他们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29.提醒自己每个人不一定要完全相同,个性化的选择会让学习者干劲十足。对学习者当然要有要求,但应该营造的是机会文化,而不是要求文化。
30.不管怎样,要想做好某件事,你必须解析难点,再刻意练习。
31.让学生互相评估,他们往往会不知道说什么,而且不太愿意纠正同学的错误。不过,如果老师能够提供一个简单的标准或评估准则,将会对他们很有帮助,可以帮助大多数学生给出经过认真思考的合理反馈。而且,学生从评估和被评估中都能进行学习。给出反馈需要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因此学生也可以将获得的评估技能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32.澄清和欣赏的要点不在于做好人,而在于提供信息。
33.最没有帮助,甚至是有害的难点理论是指责学生。“唉,都是因为这些孩子,他们就是不学习他们根本不在乎。之前他们就没学好,所以根本没有为新的学习做好准备。”这种伪难点理论的阴险之处在于,它可以成为不作为的借口。
34.有时候,学生表现出我们希望看到的学习迁移,即表示教育的任务没有达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35.当你可以流畅地阅读时,对于摆放在你面前的文本,你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很难不去读上一两行。想不阅读就看下一段文字,你试试!
36.反问一下自己:今天的学习在其他什么地方还会有用?我如何帮助学习者建立起相关的联系?
37.观点和技能通过两种机制实现迁移,一种是高端迁移,实现的方法是对知识进行高度概括化的归类,即反思抽象行为;另一种是低端迁移,实现的方法是进行多样化的练习。如果可以设计一种包含反思抽象行为的高端迁移的“架桥”和刻意模拟多样化应用的低端迁移的“紧邻”的学习活动,迁移效果会得到很大改善。
38.一开始要选用非常初级的版本,所学的内容要简单。唤起学习者的好奇心,使其能力不断增强。鼓励他们做好自我管理,而不只是选对举措。
39.通常情况下,学习者都在扮演观众,而不是参与者,要让他们成为参与者。“游戏的规则”常常没有得到讨论和探究,要帮助他们让这些规则显露出来。
40.思维的形成和学习的发展通常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我们可能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头脑”中,却不知道,它其实经常从对话、辅导、评判等人际互动,团队协作、专业组织、项目等群体行为,以及语言、计算机、书籍等文化产品中获得大量支持。
41.跨年龄辅导的优点不只是个人关注。在某些情况中,比被辅导者年长几岁的辅导者似乎更懂小一点儿的孩子的思维模式和困惑,也更懂得如何建立没有威胁性的融洽关系。
42.当我们为学生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整个学习过程后,他们可能学会了该学的内容,却不大可能学得会如何学习,也不太可能学得会学习的技巧、负责的心态,以及主动管理自己学习的素质。
43.我们应该积极采取一些小方法,让他们有机会坐在驾驶座上,要为他们创造门槛体验,让他们了解驾驶是怎么一回事。接下来我们要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多的门槛体验。想要教他们驾驶,不让他们开车是不行的。
44.学会学习是为了持续学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