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跳水》教学反思

(2023-06-30 10:34:46)

《跳水》是统编五下第六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文章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险。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儿子跳水。这一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贯穿着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 感受自然之美”;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从教材的编排可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依据本课的课后习题,我把课文教学的目标锁定到以下几个方面:1.能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小标题的提示下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2.关注文中描写水手们“笑”的语句,揣摩水手们的表现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3.能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领悟到他救孩子的办法好在哪里。根据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一、质疑课题,理清基本要素,指导练讲故事

在学生默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谁跳水?他在哪里跳水?他为什么跳水?他跳水后遇到什么情况?

在默读课文之后,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跳水的人是一个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他从桅杆顶端的横木上跳到了海里;他跳水的原因,是他的爸爸用枪逼迫的。

二、对应分析,了解发展路径,探寻内在联系

课文中,由于这艘帆船环游世界后,“正往回航行”,又逢海上风平浪静,所以人物都很放松,连猴子都是如此。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也知道大家拿他取乐,猴子的每一次“放肆”都在笑声中升级。“放肆”是怎么升级的,即“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采取“列表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让学生圈出“笑”,然后与对应的猴子的表现、孩子的表现关联起来进行对比,“笑”与“情节发展”的关系就一目了然。

三、寻根求源,推想思维过程,体会办法绝妙

在最紧要的关头,船长出现了。他急中生智,举枪命令儿子“向海里跳”,这是唯一可能救儿子的办法。船长在瞬间做出的决定,足见其经验丰富、思维敏捷。

师:船长在看到儿子身处险境的一瞬间,就立刻用枪瞄准儿子命令他跳水,这一如此短暂的一瞬间,他会想什么呢?

对于在危急时刻船长的想法,我也有不同的看法:从文中的“立刻”一词,可以看出船长在那一刻,有没有可能根本没有多想,而是他经验、智慧与勇气结合下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这个想法,从我学习这一课,到每一次教这一课,一直萦绕于脑海。

四、拓展阅读,引导探究创新,提升思维品质

在学习课文之后,同学们对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敬佩不已,我激励他们说:“如果你是船长,你能不能像他那样当机立断,想到如此巧妙的办法挽救孩子呢?”有的孩子羞涩地摇头,有的孩子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可以做到。这时候,我接着说:“下面给你们一个搭救一城人性命的机会!”此时,不少孩子已经有些激动了。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深入文本,关注细节,和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相结合,有意识地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获得对课文内容更为深入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启发,提升或改善自身的思维方法。但是,在课堂上,我也会发现,有很多孩子不爱动脑思考,学习时更多的是依赖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或者是辅导书的答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任重而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