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士达先生《篆刻直解》_003

(2017-09-22 16:19:04)
标签:

杂谈

​就时代特征而言,古代印章一朝一制,大致可归纳为东周、战国鉨、秦印、汉印(包括魏晋印章)及唐以后印诸种类型。就其实用性质而论,则历代印章又可归纳为官印、私印两大类。古代印章之时代特征,又具体见于历代官印、私印制度差异即形态差异之中。


古玺。

玺乃先秦印章的通称。应劭《汉官仪》称:“玺,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故我们从诸家印谱收录的各种形式的私玺和官玺来看,虽有大小之别,但却没有等级之分。“玺”字,在先秦玺印中作“鉨”。二者相通。“鉨”的字形初作“尒”。后来从土者写作“”,从金者写作“鉨”,也有写作钰、鍴等形的。变化很多(见图1-4)。

https://wx2/large/738e4671gy1fjsed1u6b1j20go0eogm3.jpg

https://wx1/large/738e4671gy1fjseda8mibj20go0eogm4.jpg

https://wx4/large/738e4671gy1fjsedhy93qj20go0eoaa3.jpg

https://wx3/large/738e4671gy1fjsedpukeyj20go0eowes.jpg



秦、汉印。

自秦王朝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之后,唯因有了玺为天子专用,臣下只能称印之严格规定,方始有了“印”的名称。于此,印章也便成了象征统治阶级法权的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印章的制度亦由此确立。卫宏《汉旧仪》卷上说:“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秦皇玉玺,原物不传。而我们今天从有关著录中所能及见的传世银印“淮阳王玺”、封泥“菑川王玺”、“皇帝之玺”等等,其实都属于汉印。而且,我们还可发现,尽管“鉨”和“玺”二字相通,但自秦汉而下,由于从秦代第一颗皇帝玉玺以小篆“璽”的面目出现,这竟致使“玺”字成了历代帝王印章中的专用字。玺的名称,历代帝王一直沿用不废,即使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后,中华民国国玺还用玺字,印文为“中华民国国玺”。

印,确切地说,这个名称始于秦代。尽管我们从两周铜器铭文中确曾见到过的“印”字,但它是大篆“抑”字的初文,而非印章的“印”字。至于古玺“工师之印”,实乃有独无偶。清陈介祺谓“工师是齐官,按印文工师之印(如上),篆文仍是六国文字,而用印不用玺”。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虽曾用过印的名称,但很不普遍。

“印”是秦汉以后所有印章的泛称。但就在这个“印”的大范畴中,古代印章中所谓“印”的含义,主要是指秦印和汉印(包括魏晋南北朝印章在内)两种体系。

秦书八体,“五曰摹印”。虽然秦王朝国寿甚短且又与战国时代相接,印章不免有沿袭前代之遗风,与先秦古鉨较难分辨,但从同有边栏有界格的那些容易混淆的白文印中来看,“摹印篆”却为我们判断什么是秦印提供了信息。一般来说,笔画趋于方折,字结构接近小篆者多属秦印。再者,从形制上看,秦代官印已有一定的制度,无论在大小或是在格局上都形成了一定的定式,因此可以一目了然。秦代的私印,因所刻属人名,自然愈好识别。

识别秦印的难度,主要是在它与早期汉印之间存在着“藕断丝连”的混淆。《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秦兼天下,建立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其后颇有所改”。“汉因循而不革”,表现在印章中,是早期汉印对秦印的一脉相承,使二者难以区分。

秦印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面目?这个问题,人们是从有关著录中几颗有界格有边栏并且带有“邦”字的白文印看到真相的。因为汉代避刘邦讳,尝有以“国”代“邦”之例。所以古印谱中类如“邦侯”、“邦司马印”和“邦尉”的官职,可以肯定属于秦代而不是汉代。当然,印文中不带“邦”字者恐怕又难免混淆不清了(图5-7)。

https://wx4/large/738e4671gy1fjseecxqjzj20go0eowes.jpg

https://wx4/large/738e4671gy1fjselb1282j20go0eogm3.jpg

https://wx3/large/738e4671gy1fjseliw5z4j20go0eoaae.jpg

西汉中叶以后,印章基本上已不用边栏界格,并且,缪篆的使用,使汉印向着平整工稳的方向发展,形成汉印典型之艺术风规。

汉印,在印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汉代享国年代较长,作为象征统治阶级法权的玺印,自然也随着封建王朝典章制度的完备而形成严格的制度。对印章的名称、质料、钮制乃至绶色都有等级规定。

汉官印起先通用的都是四个字。至武帝太初元年,因汉据土德,土数为五,而更印章为五字,才有了印如“广武将军章”、“御史大夫章”等。另如“校尉之印章”、“丞相之印章”等,乃是官名不足五字而以“之印章”凑足五数的例证。

如同秦印沿袭战国鉨、汉印因循秦印一样,三国、两晋及南北朝的官印,也基本沿用汉代旧制,只是官名有所改变,印文笔势随时代的推移稍有差异,但其概貌仍相仿佛。故,所谓“汉印”,实际是一个庞杂而特殊的印章体系。包括私印在内的这一时期的印章,钮式种类的增多,两面印、子母印等新型制流行,镀金镀银的出现,“花体字”(具有装饰意味的篆书,如鸟虫篆之类)的使用;并伴之以铸、凿、琢等等因材制宜、随机制作之手段,汇成了浩瀚的印章洪流,足资后人潜游其中,取用不竭(图8-14)。

https://wx3/large/738e4671gy1fjsem0xowpj20go0eoaak.jpg

https://wx1/large/738e4671gy1fjsemawrcdj20go0eojrt.jpg

https://wx3/large/738e4671gy1fjsemjo0xdj20go0eo74u.jpg

https://wx2/large/738e4671gy1fjsemvg03uj20go0eoaaf.jpg

https://wx4/large/738e4671gy1fjsenavlp4j20go0eodg2.jpg

https://wx2/large/738e4671gy1fjsenk0n7yj20go0eodg6.jpg

https://wx2/large/738e4671gy1fjsenwsmgwj20go0eogm0.jpg


隋唐宋元的印章。

隋唐以后,由于社会历史的前进,实用书体的更变,更主要的是由此带来的人们审美时尚和习尚的根本变化,导致了印章艺术越来越朝着追求表面浮华的方向发展,因而背离此前鉨印的那种质朴淳真的旨趣,形成另一种局面。

隋唐官印,篆法拙朴,另有风格,可能是创制开始时的自然规律。及至宋代以后,逐步加工加精,对印文采取屈曲填满的写法。尚还不失美感。但更有印文为“九叠篆”者,屈曲盘旋,越来越缜密,乃至看上去颇似编织物,绝少天趣,成为印章糟粕。隋唐宋元的私印极少见。唯见于书画而已,其真伪亦难以确信。而属于私印范畴的元代“花押印”,以隶楷加“押”,饶有新趣(图15-18)。

https://wx1/large/738e4671gy1fjseobhzc6j20go0eoglu.jpg

https://wx2/large/738e4671gy1fjseon034jj20go0eoq35.jpg

https://wx3/large/738e4671gy1fjseoxbg4hj20go0eo74o.jpg


https://wx2/large/738e4671gy1fjsep7tz8tj20go0eojrq.jpg

​我以为,古代印章的发展,既服从于实用,则印章制作须符合当时的印章制度。况且,古代印章为印匠所制作,那么,其印文是否为当时通行文字,将直接关系到印章制作的优劣。因用印者身份而异,因制作时代而异,其制作之精致与粗滥亦各相异。

实用印章发展至今,有公章、私章之分。虽其印材、制作、样式、印文均与古代印章相异,而其理略同。



https://wx4/large/738e4671gy1fjsepii096j20g50cat9a.jpg

作者简介:马士达(1943--2012),别署玄庐、骥者、老马,一九四三年生于江苏省涟水县,江苏省太仓市人,生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协理事、沧浪书社社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副社长、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此文转载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篆刻直解》,由金石印坊整理编辑,供印友们参考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