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罕见的唐代《得壹元宝双挑元背四祥云》鉴赏
标签:
唐代极罕得壹元宝双挑元背四祥云收藏 |
分类: 先秦五代十国 |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在范阳称“大燕皇帝”,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月,始铸“得壹元宝”钱。得壹元宝钱因铸行时间甚短,铸量有限,遗存不丰,这才有过去泉界所称的所谓“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一说。
历谱对得壹元宝钱录拓较多,总的定级并不太高。尽管如此,由于得壹元宝钱有多种背星月云纹等式,故各式钱存世量也是多少不一。因此在得壹元宝钱中,因背纹多少及其类别或位置不同而致存量不同,收藏价值亦因此而有差别,有的更是极其罕见,譬如四祥云纹。

此外,我们知道,唐代所铸之钱,首开先河以隶书为钱文书体并贯穿于整个唐代(无楷书),而在隶书钱文中,其书意风格总体变化不大,唯在“元”字上可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便是元字第二笔“单挑”或者“双挑”。这两种“元”字第二笔挑式,构成不同版式,其中主要为“单挑元”,“双挑元”式则非常稀罕难得,过去泉谱录入也极少。
尽管“双挑元”式十分稀罕,但也并非没有遗存,无非早前所出罕少,著谱者未曾得见而已。得上天眷顾,与在经年的猎泉过程中,十分有幸地猎获到了得壹元宝双挑元钱,开门之三相一材证明得壹元宝钱确有双挑元版式乃至多祥云纹式的存在,不久前愚已经公展鉴赏了一品双挑元背四月钱。时至今日,不再秘藏,特再将一品双挑元背四祥云钱帐中点选出列,拍照亮相,首发公展鉴赏于此,实物实证,以飨泉界泉好矣。

首识书相。清晰可识,本品面文“得壹元宝”四字,唐隶之书体,旋读,背四朵祥云纹。其中,可见其“元”字第二笔为双挑,是为“双挑元”版式无疑。续可识其字书写中规中矩,笔划清晰,横直竖立,文字布局较为协调端正,但也具有几分拙率之意,“得”字为短横连点,“壹”和“宝”字狭长,笔划虽然较粗,然皆符合得壹元宝钱之普遍而典型的书相风格特征。续观其背,穿四周著四朵双线祥云纹,线条亦是流畅自然。显而易见,尽管其为“双挑元”,然其整体风格率真古朴,独有神韵盎然展现。如此,无需细表,品文识书,本品书相无异无邪,史思明官炉铸制,其门得开,无有二话。
次观铸相。辗转本品,可见其铸制规整有加,其直径约为36.63毫米,重23.15克,铸体较为厚实,得壹钱标准形制和重量(稍微趋大趋重)。其制式为宽缘,面穿廓较窄,背穿廓较粗。铸体显示,方正圆矩,平坦地章,穿轮亦是干干净净。续可见其面背轮廓分明,字廓深竣挺拔,鼓凸自然有度,恰到好处,凸显了得壹元宝钱的典型字口铸相特征,即铸体较厚,面文轮廓深竣之特点。而其背廓纹饰,亦是清晰有加,线条清晰可辨。毫无疑问,观铸识体,如此铸相表明,其乃史思明官炉原铸之品,开门铸相,无话可说。

再察锈相。展目本品,可见其绿锈红斑,锈痂裹缚,老生坑锈相,本世纪初出于陕西咸阳坑。续可见其锈痂深浅相间,有薄有厚,生成和分布皆十分自然。再测其锈质皮壳,紧实生硬而又不糟,可抗刃击,乃长期坑中方能形成。再察其材质,泛红质色,青铜质地无疑,铜色亦是十分老旧。如此这般,辩锈识浆,显而易见,本品锈相一派自然天成昭然,真切而老气横秋,新伪盖不可及,其本门洞开,无话可说矣。

如是,一番鉴赏审视,此枚“得壹元宝双挑元背四祥云纹”铜钱,其三相一材,可谓无异无邪,开门见山之品,真实到代,无可置疑。如前所述,得壹元宝钱双挑元背四祥云,则是脱谱,迄今为止,既不见公展也不见谱载,可谓更加珍罕,级别与收藏价值可再上一层楼。它的亮相,为得壹钱再添一珍罕式,确为十分珍贵矣。
基于此,最后再复述一遍,古泉的发现乃至亮相公展,都是一个长期的渐次过程,不断发现不断认定和充实,没有人可以穿越到逝去的年代,对当时之铸币情况了如指掌,也没有人可以在某一时期对遗存情况尽知通晓。因此,对于古泉之式,迄今为止,任何人,无论名家还是普通藏泉者,皆无法通晓古泉之式。故而,我们只能根据后来发现并亮相的实物,通过三相一材的综合辨识判断,实物实证,才能分出骡马,而不是想当然,甚至陡升嫉妒恨情绪,脱离事实而想当然胡乱喷之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