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罕见的战国《五两十铢·圜形权钱》鉴赏
标签:
战国极罕五两十四铢圜形权钱收藏 |
分类: 先秦五代十国 |

在古代,钱币在铸制过程中,要保证所有用于流通使用的钱币尺寸及其重量合乎法定要求,便需要称重确保铸制质量,由此便出现了权钱。
而所谓权钱,也称法钱,是衡定货币重量的标准器,也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一种体现。相传兴起于春秋战国,盛于秦汉。秦王朝建立之前,六国货币形态各异。譬如,齐燕使用刀状形货币,韩赵魏行用布状形货币,楚国流通小型蚁鼻钱等。
这些用于铸币称重的“权”,通常采用与这一时期货币形态一样、材质一样,但形制大小不一,厚重度大大超过行用货币的青铜制成,并由国家统一铸制颁发,然后发往相应的铸地使用。由此诞生了一种与行用钱铭文一样,但铸相不同,铸制更为精到厚重的钱,即“权钱”。
关于权钱,早在清嘉道年间的戴熙(淳士)在《古泉丛话》中就有记载。同治年间的鲍康(子年)在他的《观古阁泉说》中印有权钱的拓图,亦有权钱之说。故而,权钱的存在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而至战国中晚期,六国形态各异的货币逐步开始向圆形圆孔的圜钱过渡,此时,也不例外的有与流通货币形态相同,但厚重度大大超过行用币的权钱,即一种圜形的权钱。
这种圜形权钱,之前已经有发现,然遗存却相当的罕少,难得一见。而愚在经年的猎泉过程中,也曾有幸猎获到几枚这种战国的圜形权钱。时至今日,特将其中一枚帐中点选出列,拍照亮相,遣之于此公展鉴赏,以飨泉好。

首观铸相。首先可见,本品其形乃圆形圆孔如圜,然其铸体十分厚重,两面一样,缘边向斜切,至中间交合呈鱼脊形态,中间圆孔向内斜切中间交合。其直径约为58.67毫米,厚约11.62毫米,重约180.82克,正是厚重有加。续可见其铸制十分精整,铸体平整,缘边内孔干净利落,缘边文字亦是清晰。无需细表,观铸识体,本品凸显国家官炉精制之铸相,伪不可及,其门得开,无疑二话。
次识书相。可见本品并无通常铸币一样有面文。然,在其斜边却有“五两十铢” 四字,篆书书体,书相古朴,笔划纤细而自然。此显示其为“纪重”之铭文。因不同大小,铭文相同,愚见以为其可能为一种标识性,类似面文文字,然亦不甚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检索也尚未发现有研究文章面世。尽管如此,其“书相”风格可谓无异,其门亦是得开。

再察锈相。展目本品,可见其锈痂裹身,锈色趋熟,尚有些许绿锈点染,红斑崭露,乃上世纪中叶出土于陕西坑口。许可见去锈痂坚实不糟,可抗刃击。再观其皮壳,老道而层层叠嶂,深浅不一,分布极为自然,整体锈相耄耋不虚,老气横秋之感直奔眼底。又察其材质,青铜质地,铜色老旧,无异无邪。藉此,辩锈识浆,无需再表,本品锈相一派自然天成,识者鼓曰,其门洞开,无话可说矣。


如是,一番鉴赏,几度审视,此枚“五两十铢”圜形权钱,当为战国中晚期所铸,是为其时圜钱之“权”可以基本确定。而此圜形权钱,广为检索,极为罕见,有见网展大小一套数枚,余皆不见其踪影,可见确实是遗存罕少之品。其得以存世,实乃幸事,可为我们研究战国中晚期国家铸币情况提供又一实物,具有不小的意义,当然,其收藏价值因其罕少独特,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