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布,乃战国晚期赵地之铸币(约公元前236年前后),至今已两千余年。因其圆肩、圆首、圆裆、圆足,与圆足布特征相似,不同之处是在其首部和两足之上各有一个圆形的穿孔,因此而得名“三孔布”。
长期以来,三孔布在古泉界享有盛誉,乃为中华古泉大名誉品之一。究其原因,皆因三孔布在后世立说认识之处,因发现甚少,故在早期泉家收藏和入谱记载中便成为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难得的品种之一。且久之形成共识,进而则成思维定势,不管多少,见三孔布(真品的前提下)即为大珍。
其实,据相关记载,至目前为止,发现的三孔布大约已有三十余种之多(主要是钱文以及大小不同)。其文类虽多,然每一种类存世量却是不一。这种情况表明,就总量上而言,三孔布的珍罕度其实早有下降,可谓早就今非昔比了。
时隔有日,今日再赏三孔布。本枚三孔布乃愚帐中所藏,品相稍次,铭文也非罕见,乃重生坑品相,尽管如此,因其为大名誉品,却仍是稀少难得,值得一赏。
首识书相。不难看出,本品面铭文为“下邙阳”三字(注:此“邙”实为“左‘匕’”右‘阝’,因打不出此字,以“邙”字代之)。其字书意古朴爽真,无论字形大小,位置所在,书意风格,皆为此式之本真,稍有所识者,皆不难对比看出。其背中间“一两”二字硕大,置位略见倾斜自然,布柄上有横排错列“双十”字。故,实物实照,实相识辨,无需多疑,此书相彰显自然,乃为开门实在矣。
次观铸相。不难看出,本品即是三孔布制式,其规矩铸相,高约67毫米(三孔布之高度,常有不等,实为正常),重约15.79克,厚薄适中。可见其边有窄缘廓,三孔位置协调,大小合体,足孔对称,除锈痂以外,更可见穿孔规整干净。其字轮廓鲜明较为深竣,鼓凸自然有度,地章亦是平整可见。藉此,本品从铸相上看,难以置疑,其门可开。
再察锈相。一眼可见,本品重锈裹体,乃典型生坑品相。其锈重重,锈色较为丰富,深浅相间,层层叠嶂,耄耋至老,锈入其骨,分布彰显自然。测其锈痂皮壳,生硬而坚实,不糟不散,可抗刃击,正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成矣。续便材质,青铜质地无疑,可见局部铜色鲜明老旧。故其虽然生坑(近年山东所出生坑重锈伪品流市,致使生坑泉品反为人所警惕),然锈相自然天成之相较为鲜明,实非伪品可比。故以此生硬老锈而断,其门可开矣。
一番鉴赏,几度审视,本品“下邙阳背一两”三孔布,实为开门见山,毋容置疑。就此品铭文而言,除上下二专以外,相对稍为多见。尽管如此,故其虽非珍中之珍,亦仍然是稀罕难得,其收藏价值自是不言而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