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铤,熔铸成条块等固定形状的白银。唐代康骈《剧谈录·袁相雪换金县令》:“及夜,各以衣物包裹而归,明旦开之,如坚土削成银鋌。”
清赵翼《古诗》之十:“古人用钱币,银鋌 宋始行。
古代银铤大约出现在唐,其后宋、金时期盛行,因其形状类似猪的肾脏,地方百姓俗称“猪腰银”。常见形状有圆首束腰、平首束腰和弧首束腰。元、明以后的类似银块,逐步改称为银锭或元宝。
而“元宝”一词,最早见五代十国时期的铸钱,如“开平元宝”,等。后来则在元代银锭上以“元宝”铭文,是为银元宝之称为之由来。在《元史杨堤传》中提及:“至元三年以堤为诸路交钞都提举,上钞法便宜事,谓:平准行用库白金出人有偷滥之弊,请以五十两铸为锭,文以元宝,用之便。”这也是“银元宝”一词出现在银锭上的最初记载。
而据考古发现,最早在银铤上铸有元宝字样的银锭是在上海发现的至元十三年的扬州元宝,银锭正面有三行铭文:首行是扬州行中书省伍拾两监铸官箕至元十三年,中行是库官孟珪□□官王,下行是□银库子其成银匠侯苍明,底部直接在铤模上铸刻“元宝”二字,并浇铸银后而形成。后来在辽宁朝阳西涝村和江苏句容杨立山也发现底部铸有“元宝”字样的至元十四年银锭两件。
基于扬州的元宝为首先发现并记载,故而,“扬州元宝”便成为元代元宝银铤(锭)的代名词,而事实上,元代独有的元宝银铤(即底铸“元宝”二字),并非只是有扬州元宝,有人认为如斩刻文字未见扬州二字者皆非元代元宝,实为极大谬误。原因很简单,上述《元史杨堤传》中提及的元宝称谓由来,便清楚表明了元代银铤底铸“元宝”二字是铸铤通行之举。
余不多言,总的来说元代元宝银铤遗存虽非极罕,然所遗亦是不丰,亦今为止仍较为难得。复检点愚帐中所藏,即有元宝银铤藏之。故,时至今日,特将其帐中点出,拍照发于博客展赏一番。
观文断代,可见其铤面手写斩刻文字为“太原路宣课官库使副刘覃库子候伍拾两共盈库匠人王昆王祥”等字样,文字虽无纪年(根据发现来看,元代元宝银铤,有官私之分,亦有纪年和不纪年之别),但显示其是元代太原路(元代行政区建制)之官银。复见其底,较为清晰的铸有竖排“元宝”二字,笔划粗酋,字形大而可识。其中,“宝”字为宋元以来俗写字(类今简体,如为繁体正写,则因铸锭蜂窝的原因很难显现,此为采用俗写“宝”字字之原因矣)。故本铤面底文字皆显示其乃元代所铸无疑。
辩形识浆。可见本品乃弧首束腰之形,长14.2厘米,重量约2071克,乃元制五十两银铤(本铤稍重,通常一千九百多克左右)。其面银质包浆十分老道,且见有栗色包浆生成,浆质踏实无虚,色正纯真,可谓一眼耄耋鲜明。其底(含束腰侧面)大面积不规则蜂窝密布,窝洞大小不一,深浅兼有,形态分布十分自然,正是非常典型的古代银锭(铤)之必备的铸造蜂窝特征,加之其文字手写斩刻,便是毫无疑问的到代之物。故而,其浆其形其字,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铸相老而开门无疑矣。
无需赘言,本元宝银铤,正可谓开门见山之品,形制文字体貌皆可靠踏实。如前所述,以愚眼界所及,此等元宝银铤,公见较为稀罕,今也属难得,乃为十分值得珍藏之品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