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半两,一种更为微型的钱币,其面文“半两”二字,直径约在5—10毫米之间。是中华方孔钱币中最小的钱币,因形类豆,故称“豆半两”。由于其径过于微小,与“半两”之实重差距很大,因而其非行用之钱,而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瘗钱或者冥币。
由于半两钱铸于先秦和汉代之间,因此,豆半两的铸期据考当为此期间,通常以汉代断代。尽管其性质非行用,然而作为中华泉品大家族之一员,加之历史悠久,故其仍可登泉藏之大堂,这正如元代的供养钱一样。
从发现和公展来看,豆半两小有遗存,然也非常见之品,得之也是不易。今日特将愚帐中所藏一连十分罕见的“豆半两四连体”品择出,发于博客展示品赏。
辩锈识浆。可见本品坑相趋熟,锈垢覆盖,紧实不糟,纯真而自然。察其铜色熟老润泽,青铜质地无疑。斑驳之间,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锈相开门矣。
观铸识体。本品为四粒豆半两连在一起,观其特征,应是因钱体过小,流铜粘连,出炉后未曾分开所致。其中三粒直径约7毫米,一粒大的约10毫米,整体重约5.07克。钱体虽然微小,可见铸制有工,钱文清晰可辨,字形鼓凸,难能可贵。一句话,其铸相之门照样大开。
品文识书。可见“半两”二字,篆书书体,因体微小,字形笔划有省,然文字框架结构仍在。阅其书意,古朴率真,确具有汉代半两钱之书风特征,故以此断其汉代所铸,十之八九,开门见山矣。
显而易见,本四联豆半两,三相一材,无异无邪,可谓开门好品。从其四连来看,我们亦可大概感觉到,其时豆半两的范铸之法,颇具参考价值。而进一步我们还可感觉到,作为瘗钱或冥币的豆半两,其非行用钱,以钱形铸制,花很少材料,实现钱的象征,这就好比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即面值几千贯,甚至上万贯一张的冥币一样,实质是钱的象征,现实行用钱中并无此类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