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布,大约铸于战国晚期(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其乃久负盛名之战国布币。长期以来泉界皆曰甚珍罕,曾授中华古泉名珍爵位。随着历史的进程,三孔布渐有所出,尽管其属于伪仿较重的古泉品种之一,然,还是否定不了真品时有所出的事实。因此,至今天为止,三孔布虽无量出,然亦非一些人长期坚持的这“孤品”那“仅见”。
由于三孔布是前人认定无比珍罕时间最长的古泉之一,因此,其也成了炒作最为严重的泉种。其中,中国嘉德于2010年春拍了一品“武阳”三孔布,根据其披露的成交价达到了352.8万元。之所以这一品三孔布如此天价成交,不仅因为“武阳”铭文的三孔布确实稀罕,更因为其介绍该品为“存世孤品”。
然而,其真是“孤品”吗?事实往往非也!愚见一直以为,针对古泉乃为行用货币这一属性,因此在后世估计存世量的时候,需要非常谨慎,不说“孤品”,慎说“仅见”,因为,天下无人可做到对古泉品种和存世量的通晓尽知。基于此,愚今日便把帐中所藏的一品“武阳三孔布”,拿将出来,发上博客展示,是骡子是马,一遛便明矣。
一遛皮毛,鉴其锈相。展目本品,可见其绿锈覆盖,生坑品相,出土有日。其锈结痂,皮壳生成,紧缚钱体,分布更是自然。细审其锈质,骨发之锈,老道耄耋,紧实不糟。略见失锈之处,包浆老熟,铜色十分熟旧,可识其青铜质地无疑。无需赘述,本品锈色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廉颇黄忠,老而弥坚,大开门之锈相,宝马皮毛,毋容置疑矣。
二遛其体,鉴其铸相。可见本品铸制规整,合范准确。测其通高为约73.5毫米,重约23.93克,厚薄适中,形制合规。其缘边廓线宽窄规矩,地章平整,字廓鼓凸挺拔,线条圆润清晰,自然有度。其中,右孔略见失矩,乃锈蚀所成,无异无邪。如此这般,显而易见,本品之铸相无不是之处,宝马尊相,其时官炉之出,开门见山。
三遛其铭,鉴其书相。可见其正面“武阳”二字篆书,清晰鲜明,字形笔画位置合规,“阳”字典型,整体字形古朴率真,正是武阳三孔布之当然书相文态。察其背,“一两”二字居中,柄上又有数字“十五”。无需细表,本品书相正是武阳三孔布之书,本真无疑,其门自开矣。
几遛其貌,三相一材,皆可过关,乃宝马一匹确定。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战国期间铸币皆为范铸,其时因铸造工艺的特点,而制使不同币出炉后其字书意,笔划高凸等皆呈一定或者细节上的差异,故,很难见到如后世泉品那样几乎完全一致的铸相和书相。换言之,完全一样那倒免不了让人生疑。此乃基本泉识,不再赘述。言之,亦是提前说明矣。
显而易见,武阳三孔布,绝非孤品仅见。其所见遗存虽罕,但绝不等于真的成孤,尤其是像三孔布这种行用钱,其时所铸非数枚,遗存下来当然也绝难言仅此。无非,年代久远,遗存罕少而已。一句话,珍罕乃一种阶段性所见之结果,而孤说,则仅仅是泉家个人眼界所及,收藏所为之结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