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稀罕的《契丹文背海东青纹》绿松石钱珍赏
标签:
辽代绿松石契丹文海东青纹钱收藏 |
分类: 铜器、玉器、杂项等 |

同样,绿松石饰品也是辽代玉石饰品中较常见的品种之一。很多辽代遗存出土文物中,绿松石要么是雕刻的饰品,要么就是作为宝石镶嵌在其它器物上。可以说,契丹人对绿松石是情有独钟的。因此,当我们见到由绿松石雕刻之契丹文钱币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奇怪不解了。
愚在2013年国庆节期间曾展赏过两枚绿松石雕刻的背龙和凤钱。今日,再将另一品绿松石雕刻之契丹文背海东青纹钱帐中点出,博发一赏。
察其面文,为四个契丹文字,故其乃辽代契丹人之遗物可以确定。此四字,愚并不识得,早前曾经请教北国盈泉兄,也仅识得钱之面文穿左一字为“使”,其余三字不识,据盈泉兄言其余三个契丹文字也有异书之可能(本品与早前展示的龙纹和凤纹钱之面文一致)。
复看其背,可见穿上下各有一只海东青纹饰。其乃雕刻而成,雕工较为细致,雕痕鲜明而历历在目,线条清晰显示,十分具有灵动感,亦颇见气势。此外,在穿口左右,还分别有雕有两朵“云纹”,以衬托和显示海东青展翅云海蓝天之势。
而关于“海东青”,据现代动物学家考证,海东青属隼科,学名矛隼,是一种美丽的中型猛禽,也是体形较大的隼类,所以又有巨隼之称。其体长56~61厘米,通常的体重1310—2100克左右,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矛隼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中国分布于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东部、辽宁瓦房店和新疆喀什等地,极为罕见。其中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为留鸟或者繁殖鸟,在新疆为冬候鸟
由于海东青的特质和象征意义,在辽代的制器中,常可见其踪影。其中,海东青形象出现最多的是在辽代玉器上,如一些环壁、玉牌玉佩上、常常雕刻有海东青的形象。可以说,海东青在辽代制器中,犹如龙凤一样,是主要的取形对象之一,可谓之典型的契丹玉器纹饰表现对象之一。
鉴于海东青的本性和在契丹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其形象出现在此绿松石钱币上便顺理成章了。而其用途,愚见以为,当是为一种王公贵族的佩饰物。
历史上,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以当时行用钱为参照雕刻的玉石钱币发现,而这些玉石钱币,又多为佩钱性质,后基本上都被归入玉石制品类中。就目前愚有限的眼界而言,还未见到过中原地区古钱用绿松石雕刻而成的。这似乎表明,在中原汉区并不用绿松石来雕刻钱币佩物。而在辽代,由于契丹人对绿松石的重视和喜爱,从而将绿松石作为佩钱的材料使用就显得更加合乎其民族习俗了。
此枚辽代绿松石契丹文背海东青纹钱币,亦是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某牧民于沙坑中发现出土,亦今为止,仍然极其罕见。而这一地区也正是大辽之核心领地。由于其材质特别,又是契丹文,故可为辽代钱币再添新的材质品种,尽管其非行用品,然亦极具研究价值。钱币是契丹人的图腾,海东青是契丹人崇尚的猛禽,绿松石是辽代推崇的宝石品种,三者合一,极具典型和象征意义。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其较高的收藏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