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初期,刘仁恭之子刘守光于后梁乾化元年自号“大燕皇帝”,改元“应天”,并于应天元年(公元911年)铸造“应天元宝”钱。该钱诸谱皆定珍稀,而谱载此应天元宝钱,曰其背穿上为双横“万”字(可见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然仔细察其模糊背拓图,其实则并非“万”字,而是“天”字,可以肯定其认定有误矣。
尽管如此,应天元宝也确有背“万”字钱,而且是“双横万”和“单横万(俗写体)”两种(愚博客均有所展式)。基于史来,应天元宝背万钱,泉界皆定其五代珍泉之一,发现极罕。收藏价值很高。若依照旧谱老黄历指引,食古而不化,则后世再发现应天元宝背万钱,似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世事无机械不变,泉事更是纷繁无确定之准。旧说珍,但并不意味着其珍不可再现。此皆因古泉之特殊,史铸非一二,遗存匿藏何处难以知根知底。故后世再现,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可以说就是必然。只有如此,方才符合古泉存在之律矣。
复归正题,前述华谱上之应天元宝背万,其实仔细观察笔划走势,极可能为“天”字,换言之,应天元宝钱既有背万,也有背天之式也。藉此,今日特将愚帐中所藏的一品背文清晰可见的“应天元宝背天”钱,帐中推出,发为公见,再证上述之论矣。
展目品鉴,此钱之锈色包浆凝重,冉冉锈色,青幽薄锈,锈皮之壳坚实不糟,包浆十分老道,锈浆分布彰显自然。其青铜质地鲜明,铜色老旧凸显。一派沧桑岁月之感,昭然自然天成之相,正是东北罐装窖藏出品之本色,其锈门老而一眼可开。
续观铸体,此钱较为特别一些,但见其直径为35.5毫米,重达24.46克,铸体厚重有加,一目了然,乃非同常品。其铸相方正圆矩,地章平坦,穿轮修整干净,字廓清晰凸显而又有度。毫无疑问,其来自刘氏官炉之铸,自然自然铸相开门而无需二话。以此厚重之躯,愚见以为,其极有可能为初炉试样之实品,未曾有减重之举矣。
复阅钱文,可见其书意具多体混书之风格,似楷非楷,似隶非隶,更有几分行书。整体书意,布局协调,可感几分拙率,十分古朴,自然而洒脱,正是应天元宝钱书意之原铸本色。其背铸“天”字,字形较大,洒脱率真,且清晰有加。如此书相,无异无邪,开门见山。
由这个鲜明的“天”字笔划走势来看,按照华谱上的模糊所谓“万”字笔划辩之,若将此“天”字也模糊掉右下角部分,那恰好是十分类似“双横万”字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华谱所载之品的拓图,前辈泉家们将其解读成“万”字,确实是明显的误读。此导致后来以讹传讹,后谱抄前谱,形成长期误识。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对比应天元宝背万和背天,背字之不同,形制大小有差别,厚薄版别也有别,尤其是钱文风格上,两种不同背字钱的钱文书意风格一致,但是,具体书写细节则存在不同。有人因少见或未见过真品,不知这一点,往往将此差别当成真伪之标准,实乃大错矣。
因此,本品比起那从前人谱著上反复抄袭下来的那枚应天元宝背“万”(“天”)字钱,显然更加完整清晰,品相更加完美。其虽非什么孤品仅见,然在今天还看,所见仍十分稀罕,仍属五代十国时期的珍贵泉品,也还是显而易见,无需怀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