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罕见的《靖康元宝篆书折二大样》赏析

标签:
北宋靖康元宝篆书折二大样罕见 |
分类: 两宋 |

翻阅部分谱著,以普及率最高的华谱来看,其录入的靖康元宝和靖康通宝钱品种较多。其中,元宝有一式为“折二小样”,定级颇高。
尤其是另在该书上录入篆书元宝两式,注明直径30毫米,以折二正样标识。愚见以为,直径30毫米之泉,无论何种,以折二正样断,都是不正确的。其恰好应该是折三才对,这是因为北宋铸币尺寸,币值形制相对偏小,譬如大观通宝折十不超过40毫米,折五小于35毫米,等等。
之所以如是认为,还因为愚帐中收藏有一品靖康元宝篆书钱,其尺寸既非其谱载小样,又非所载正样的折二型钱。今日,便将其帐中点出,博发赏析,以此证明其谱载有误矣(当然也不排除其乃笔误)。
首先,观铸识体。可见本品直径为29毫米,重约6.81克,厚薄适中。很明显,此径大于标准折二(27—28毫米),小于折三标准尺寸,也与华谱所载之30毫米所谓折二正样要明显小一点,亦比其载之折二小样要大。这就是说,本品直径处于该谱上所载的两式靖康元宝篆书钱尺寸之间。故而,愚见以为,本品显然不属折三,也略大于折二标准尺寸。因此,本品可以断其为折二大样(正样仍显偏大)。
此外,再来言及其铸相另外的特征。可见其铸体方正圆矩,平整地章,字廓并不深竣,然仍清晰可辨,钱文笔划粘连较重,字形仍可清楚辨识。其穿轮干净,面背宽缘,其中背穿廓莽粗,凸显靖康元宝钱各形制背穿廓之典型特征。尽管其文字粘连较重,但总的铸相仍显规整,彰显自然,而无做作之态。因此,本品是为钦宗官炉所铸,完全可以认定。
其次,品文识书。可见本品钱文乃篆书书体,其书意虽因粘连显得不甚清晰,然仍可辨其书写规范端庄,笔划书写横直竖立,布局协调,字形大小适中,也具备了靖康元宝钱篆书之本色特征。因此,本品之书意,无异无邪,盎然神韵,书相可断开门矣。
再者,辩锈识浆。但见本品,锈莽浆浓,生硬绿锈覆盖,土沁犹在,紧实不虚。皮壳层次鲜明,耄耋老道,分布彰显自然。其薄锈露铜之处,可见包浆浓而淳厚,铜色呈熟老之相,青铜质地。一言以蔽之,其锈其浆皆展现一派自然天成之相,开门见山,无异无邪矣。
一番辨识,本品诸相实可过关,乃一枚真真切切之泉,毋容置疑。由于其直径未见谱载,以愚之眼界所及,亦属稀罕,难见公展。因此,其可以认定为靖康元宝篆书钱之近年新发现的形制品种,可谓珍稀。
这里,如果说此钱有折二小样,那么出现折二大样,于情于理,亦为合之,不必言什么可能不可能。退一步说,如果本品非折二大样,那么将其认定为折二正样,则未尝不可,甚至才可能更为真实。至于谱载之所谓“正样”,则需要改为折三,而此折三,乃靖康元宝钱中遗存量相对最大,如此方才符合实际。谱者,记载实物矣,而实物的认定皆人之主观判断,故其不时有错,实乃正常,甚至不可避免。因此,对待泉谱,既要尊重,也要实事求是对待,不能当成千年不变之圣经矣。




